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学者:欲打造强大日本 安倍不能不顾历史

2014年07月09日 10:05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据香港中评社7月9日报道,安倍政府早前公布对有关二战慰安妇问题的“河野谈话”调查报告,称当年“谈话”是在受到韩国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出台的,以此质疑“河野谈话”表述的准确性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安倍此举遭到韩国、中国等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指其不负责任,企图淡化历史。

  日本广岛市立大学(Hiroshima City University)广岛和平研究中心副教授金美璟(Kim Mi-kyoung)于《韩国时报(The Korea Times)》发文,从安倍力图否认和破坏“河野谈话”一事为切入口,对安倍的执政治国之术作出分析,指出妄图建立理想日本国的安倍应该明白,道德规范是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本,想要打造一个强大的日本,安倍就不能置历史于不顾,而要反思自己的执政方针和策略。

  该文章称,自2012年安倍二次执政以来,这位日本首相便开始把日本的外交政策引上一条让人担忧的道路。他的民族主义信念不会对日本和其亚洲邻国带来任何益处。

  安倍在经济、国防和外交事务上启动了一系列大胆的政策。他的动机和策略让人对日本的民主心生质疑,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亚洲区域稳定及和平的担忧。安倍近日试图破坏“河野谈话”的举动无疑证实了这种担忧。

  一名韩国记者把安倍调查“河野谈话”的举动称之为“走上不归路”。由日本政府委托的调查委员会上月20日宣布,1993年的“河野谈话”是在韩国的压力之下起草的,“河野谈话”是外交谈判的副产品,而不是经过严格调查的事实。

  文章指出,安倍这一举动迅速招致韩国政府和中国的反驳。安倍政府的举动动摇了前政府就慰安妇问题作出道歉的客观表态,同时让亚洲地区就历史问题达成和解变得更为艰难。

  安倍能够动用权力的原因在于,日本人民认为他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认为他可以重新振作老龄化的日本社会、激活日本衰退的经济。但当日本人民意识到在一个代议制的国家里,无可救药的大多数人的民意是可以置少数人的正常意识于不顾时,事态似乎变得让人担忧起来。在过去的18个月当中,在执政党自民党的领导下,日本人民目睹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却并未能创造出社会共识。大家的普遍反映是,“接下来安倍会做什么?”

  文章认为,安倍的治国之术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感觉不错”来描述。这种“感觉不错”的执政策略从他的新著《致美丽的国家(To A Beautiful Country)》里有所体现。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成为他执政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觉不错”的美学以及“做对的事”的道德规范占据了我们认知上的不同领域。接受骄傲自大而不是道德的判断体现出的是缺乏自我反省——因为真相会很刺痛人心。缺乏谦卑之心不应该被说成是不计后果的厚颜无耻,因为这不公平地损害了别国的自尊。

  按照安倍的逻辑,一个“美丽的国家”应该是无懈可击的。对日本军队强迫慰安妇提供性服务的指控是让他难以接受的。日本在二战中已经战败,其它对日本在战场前沿的批评、索赔的要求以及对日本教科书的争论都会对安倍构建他理想中的日本国产生威胁。

  文章提到,日本右翼恶毒攻击1993年的“河野谈话”,在2009年,就有时任内阁成员提及要修改“河野谈话”。他们要求修改:日军和日本政府有直接参与强制征召慰安妇和和控制慰安妇系统。

  日本政府在投降后,摧毁了很多有关慰安妇问题的文件,日本这一行径让对引致争议的慰安妇问题的调查变得异常困难。不过,那些亲眼目睹日军欺骗征召慰安妇、强制妇女进入军营以及囚禁妇女的证人所提供的证词,会持续支持“河野谈话”的准确性。

  安倍在首次担任首相时,就多次表达对“河野谈话”的不满,他拒绝承认日军卷入慰安妇系统的相关证据。韩国健在的慰安妇反驳了安倍的说法,称他们自己就是活生生的证据。

  文章最后指出,慰安妇问题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越南、印尼、荷兰这些有妇女遭受过日军折磨的国家和地区。国际法律专家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以及两名联合国特派人权报告起草人士已经介入了对有关保护慰安妇人权的调查之中。一直以来,美国都在积极劝导东亚就历史问题达成和解。在如今的国际社会中,道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安倍的“美丽国家”应该成为这种重视道德规范的国际社会的一部分。(记者 葛鹏)

【编辑:郭炘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