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称日本战败日安倍不“拜鬼” 谈不上是善意
今天是“8·15”,日本投降日,也是日本民族主义者展示姿态、吸引注意力的标准日子。日本首相会在这一天参拜靖国神社吗?这已成了东北亚地缘政治中令人不安的悬念。安倍今年提前放出口风,他今天不会去靖国神社,但舆论猜测他仍有可能献祭品。这在日本已被认为是安倍对华的善意表达,他期待能在北京今年晚些时候即将举行的APEC会议期间与中国领导人实现双边会晤。
历史之争已经成为中日之间的消耗战。它吞噬了两国交往中积累的大部分友好元素,深刻影响了中日对彼此其他争议的认识和感受,它让两国的成见不时散发出“深仇大恨”的味道。
历史之争已经不是认识之争,而演变成中日地缘政治竞争的重要外在形式之一。冷静地看,历史之争导致了中日的双输。随着中韩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日本的历史态度越来越成为其国际形象的硬伤,日本的被动越来越明显。而中国则为打赢历史问题上的舆论战消耗了大量外交注意力和资源,此外中日长期对立削弱了中国在其他竞争方向上的自由度。
然而打破中日僵局近期几无可能,即使安倍今天在靖国神社问题上表现得相对于去年“温和一些”,即使中国领导人在北京APEC上单独见安倍,中日关系已被冻僵的身体也很难蠕活过来。
事实表明,中国影响不了日本社会对历史的认识,日本也向中国证明不了我们应当像美国那样对其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听之任之。围绕这个问题的辩论实际不再以说服对方为目标,而成为争夺国际社会支持的舆论战。中日针对对方的东西,只剩下实力。
日本原本是历史问题的主动方,因为参不参拜靖国神社,改不改教科书,官员是否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乱放炮,最后的决定权都握在日本官员手里。但中国逐渐构建了对日本官员胡作非为的惩罚标准,日本怎么做中国就怎么反应,游戏规则大致简单明了,主动权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移到中国的手里。
还有一个事实很重要,那就是中国适应了与日本的政治僵局,中日贸易可能被这一僵局扼杀的局面并未出现,两国经济和人员往来大体正常。中日紧张局势损害了中国的战略感受,但它给中国造成的实际损失并不大,消化它对中国来说并不困难。这使得我们有能力将与日本的对立长期维持下去。
上世纪后二三十年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变成今天的对手,这让我们遗憾,但我们需要从心底里接受这一变故。中国崛起改变了以往中日关系的各项基础性条件,中日都无力也顾不上在现阶段找回两国间友好的感觉。
能够改变中日关系基本面貌的最大变量,将是中国的进一步崛起。这个因素不能带来日本对中国的亲善感,却能影响日本对与中国开展对抗的后果评估。但这是一个至少还需要一二十年的过程,中国人切不可着急。
最近二三十年,中国还没有同哪一个大的邻国关系像今天的中日关系这样紧张过,它总归是陌生的,意味着一些不确定性。然而毫无波折和外部对立的大国崛起显然不存在,也许日本这种规模的对手此时出现,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它带给了中国走向全球大国路上有关自信和耐心必须经历的一次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