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印度不会只和日本握手 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
对于印日两国政府首脑的一系列“握手”姿态,一些传媒、分析家(尤其日方的)纷纷作出“日印结盟”,甚至“日印联手对抗中国”等解读。
从日本方面而言,出现这样的考量并非不可能:政治上,日本一直致力于做“正常国家”和“有声色大国”,渴望在周边以外扩展国际影响,希望和中国就“亚洲第一”位置展开竞争,甚至不讳言“围堵中国”的意向。突破武器“零出口”和实现向海外派兵“常态化”,更是安倍内阁所梦寐以求的,而印度这个合作对象几乎能满足日本上述所有愿望;经济上,印度人口多达12亿,是公认世界上最有潜力市场之一,而日本要实现经济全面复苏,恢复出口活力和海外投资效率是关键之关键;此外,日本大型项目觊觎印度市场已久,而新上任的莫迪总理又一直主张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早在2013年5月,日本就和前任辛格政府签署进行高铁联合可行性研究的谅解备忘录,并于今年7月递交了研究报告,如今在基础设施领域更具雄心壮志的莫迪政府上台,日本自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然而印度的想法却未必那么简单。
在政治、军事领域,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自视甚高,借助得天独厚的政治条件,周旋于美、苏、英、法等国之间,其陆海空三军的装备是不折不扣的“万国牌”,也和美、俄等绝大多数强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军事合作关系。尽管如此,作为不结盟运动曾经的盟主,印度一贯以“大国”或至少“未来大国”自居,将自己视为一流国家,将印度洋视作“印度的洋”,在购买军火时固然动辄货比三家、出尔反尔并借一头压一头,在政治、军事合作方面同样左右逢源,两头下注,从不把宝押死,更不屑充当任何一个大国的“小伙伴”,哪怕昔日之苏联,今日之美国。“上马金、下马银”,殷勤备至,也不能改变印度的习惯性做法和套路,何况在各方面都仍是美国“小兄弟”的日本?
经济和基础设施方面同样如此。
经济上,印度需要日本的投资、技术,也想打开日本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印度同样有求于日本,因此“握手”与合作必不可少。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和政治一样,印度在经济上也自视甚高,既不服气中国在亚洲的大国地位,也对日本、甚至美国的金融霸权不以为然,并不希望在日本一棵树上吊死,况且日本的投资、技术尤其市场,也未必能满足印度的胃口,仅就基础设施而言,印度统计和计划实行部(MOSPI)的资料显示,截止2017年3月,印度至少需要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光靠日本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日本在对印度援助、贷款和合作中附加了诸多条件,如对印度投资环境不满,希望拆除印度国内的投资、贸易壁垒,自己却不愿对等拆除等,在高铁合作方面,日本提出30%材料要从日本进口,其余也要优先考虑日本来源,这意味着日本企业将长期垄断印度高铁的设备供应和售后服务,对此印方也显得并不那么心甘情愿。
正如此前军火交易方面,印度总是不停和各国卖家握手、签意向,却总是频频更改主意一样,如今在和日本握手的同时,印度政府也同时不拒绝“八方来手”:高铁合作方面,和日本同时进行受托项目可行性研究,还有法国国铁公司;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方面,印度在8月27日同一天,一方面和受日美控制、负责人例由日本人担任的亚洲开发银行总裁中尾武彦“握手”,接受其“未来3年内向印度提供70-90亿美元基础设施贷款”的厚礼,另一方面宣布“极可能考虑参加”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政治上也是同样——刚从日本回国的莫迪不久就将在新德里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随后他还将在9月底赴美国,会晤奥巴马总统,可想而知,这随后的两次“握手”,对日本而言一样非常重要,也少不了共同声明、伙伴定位与合作意向。
对于印度而言,或许每一次握手都是认真的,这意味着更多的市场、贷款和合作协议,但想让印度随着日本乐曲起舞,却只能是日本的一厢情愿。(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