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倍丑闻缠身缘何不倒? 政权虽稳但民众容忍度有限

2014年11月01日 05: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丑闻缠身 安倍缘何不倒?

  郑兴 白玉洁

  据日本时事通讯社10月30日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当天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就日本前经产相小渊优子、法务大臣松岛绿的辞职,安倍称“对国民感到非常抱歉,深感责任在于做出人事任命的自己”。

  阁僚丑闻迭出“打安倍脸”

  近来,安倍内阁阁僚政治献金丑闻频频被曝光,安倍也因此被拉入泥潭,难以脱身。

  10月20日,新任经济产业大臣小渊优子因卷入公款私用和违规使用政治资金丑闻辞职,法务大臣松岛绿因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规定也于同一天辞职。

  次日接替小渊优子的宫泽洋一,仅上任6天就被揭发了三起丑闻。同一天,女性活跃大臣有村治子则被爆出曾收受一家逃税企业60万日元捐款。

  随后,环境大臣望月义夫又被揭发其以新年贺词交流会活动经费名义列出的大约660万日元支出,实际上应为后援会其他活动的“交际费”。

  丑闻风波一浪高过一浪,日本主要反对党民主党干事长枝野幸男28日暗示还有更多“料”尚未曝光。

  据日本经济新闻和东京电视台调查显示,近期安倍的支持率降至48%,与创出安倍第2次担任日本首相以来最低水平的7月份数据持平。

  历史何其相似,安倍在2006年至2007年首次出任首相期间,便有6名阁僚因政治献金丑闻而辞职。受这些丑闻拖累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安倍2007年9月下台。

  这次资金丑闻会否再次将安倍拉下马,各方猜测不断。

  多方原因暂保安倍政权

  尽管丑闻缠身,安倍现在仍然不会倒台。多方面原因决定了安倍政权暂时“安全”。

  有专家认为,安倍第二次组阁以来所取得的政绩是其面对危局而不倒最重要的“免死金牌”。

  安倍2012年底上台后,积极提出“安倍经济学”、“女性活跃”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了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给日本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民主党2009年上台后无功而退形成很大反差。因此,民众对于安倍仍有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安倍仍然能保持其不倒的地位,这与自民党内部主流派大多数力挺安倍是分不开的。”

  自民党内部支持安倍对安倍政权稳固至关重要。2012年安倍第二次组阁,石破茂的地方票遥遥领先,但最终在只有国会议员的投票中败给安倍。这次丑闻连续剧虽拉低了安倍的民意支持,但他仍能稳坐首相大位也与自民党主流派的支持有关。

  此外,据日本《读卖新闻》10月29日报道,日本民主党干事长枝野幸男近日也被发现有政治资金问题。可见,“金权政治”问题并非自民党一党的弊病,民主党也多次被曝出政治资金丑闻。所以,日本民众认为“易主”也于事无补。

  民众“容忍度”也有限

  虽然安倍政权目前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今后再出问题就难保长治久安。

  面对安倍政府接二连三的丑闻以及安倍自身的一些偏执做法,民众对安倍更多的是一种别无他选的“容忍”态度。

  而在政治献金丑闻风波上演之前,安倍就一再挑战民众的容忍限度。

  10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特定秘密保护法》运用标准,并将该法实施日定为12月10日。

  当日,在首相官邸前,很多日本民众、团体组织纷纷反对,担忧该法可能令日本国民知情权和民主陷入危机。

  强推密保法案并非孤立事件。安倍上台后,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问题、解禁集体自卫权等,都让日本民众担忧日本长期以来的和平状态有可能面临挑战。

  不过,民众的这种容忍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近来,安倍政权已遭遇瓶颈。“安倍经济学”的效用遭到质疑,“女性活跃”政策也因女性阁僚的“闯祸”被讥讽为“女祸”政策。

  “如若安倍再继续一意孤行,违背民意,危害周边国家的利益而导致日本在东北亚被孤立,以致日本外交陷入僵局,那么再次落马只是时间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日本国际关系史教授孙立祥说。

【编辑:卢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