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西北风航母延迟交付 吹响法俄博弈新号角
11月2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宣布,鉴于乌克兰东部的局势仍然“不适合”,法国将暂时不向俄罗斯交付承建的两艘“西北风”(Mistral)级两栖攻击舰中的第一艘“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号,“直至另行通知”(jusqu'ànouvel ordre)。
这是二战结束后俄罗斯向国外订购的最大金额新造战舰,合同金额高达12亿欧元。尽管存在来自美国、北约等的不和谐音,但当时大多数观察家都认为,这是一桩“双赢”的买卖。
最初一切仿佛一帆风顺:第一艘“西北风”如期下水舾装,2014年3月开始试航,400名俄罗斯水手不久也抵达法国卢瓦尔受训,以便接船。
但随着东乌局势不断恶化,美欧在如何与俄打交道方面,立场逐渐趋于一致,“西北风”的命运开始逆转。
今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表示对“西北风”合同的“关注”,而22日美国外交官更直言不讳地称,“相信任何人此时此刻都不应将武器出售给俄罗斯”,奥朗德履约的决定“完全不适当”。到了7月下旬的欧盟外长会议上,英国外相拉蒙德、瑞典外长比尔特等,也都加入了对法施压的行列,令与会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感到十分尴尬。
与此同时,法国国内的情形也发生变化:直接和签约有关的萨科齐等人固然仍然坚持“应该履约”,但许多萨科齐所属人民运动联盟(UMP)要员,如前外长阿兰.朱佩等业已转向,指责勒鲁什当初的决定“损害了西方的安全”。
正如一些法国地缘政治专家,如法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RIS)副主任莫尔尼(Jean-Pierre Maulny),和俄罗斯问题专家高马尔(Thomas Gomart)等所指出的,如果9月签署的、关于政治解决东乌问题的《明斯克协定》得到哪怕表面上的维持,法国政府尚能顶住压力,坚持交船。但自那以后,东乌战事再趋紧张,俄罗斯的介入日益显得无所顾忌,有恃无恐的东乌亲俄分子更单方面举行了“立法选举”,这令一些原本主张对俄绥靖的欧洲“鸽派”也开始感到“谈不拢”、“必须施压”,遑论本就主张施压的鹰派。在这种氛围里,奥朗德如坚持对俄军售,就不得不在布鲁塞尔甘冒“资敌”指控。
此外,在这一问题上俄罗斯方面也显得不够明智。
得悉法国可能毁约后,俄方不断用“起诉”、“罚款”施压,令部分原本认为毁约“丢法国面子”,主张咬牙履约的法国政治家改变主意,认为屈从于俄方压力“更丢法国面子”。
所以,在奥朗德表态后仅一个多小时,俄国防部副部长鲍里索夫(Iouri Borissov)就表示,此时此刻俄罗斯不打算为此和法国对簿公堂,当然俄并非只有这一种声音——鲍里索夫声明发表后仅几分钟,俄军方就在塔斯社发表声明称,如果法国不交货“那么我们就去国际仲裁法庭告法国一个倾家荡产”。
绝大多数观察家均认为,从普京政府上台以来的一贯风格应可判定,前一种绥靖的声音才是俄的主基调,至于后一种声音之所以得以释放,很可能是普京的默认——这一方面可安抚恼怒的军方将领,另一方面也可对法国方面拐弯抹角地施加一点压力。且不说俄方“告洋状”赢面本就不大,军方也很难作为这类国际诉讼的主体。
在这种情况下,对法国的推迟交船再怎样不满,审时度势,俄方也只能暂且压一压火气。有传闻称两国间可能私下达成某种“熬过这个风头再说”的默契,甚至煞有介事地认为“台面下交易”的达成场合,就是布里斯班的G20峰会场外,这种想象力未免过于丰富,但仅从思路看,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未必非要两位总统去开“碰头会”,但必要的幕后接触怕是难免的。
不过“风头”怕也不是那么好避的:如前所述,由于西方对东乌问题的看法越来越趋于悲观、严肃,对俄的战略威胁也愈益重视,“鹰派”的主张正逐渐走强,而在法国内部,萨科齐、勒鲁什、马里亚尼主张“履约”一派的声音虽仍不乏支持者,但也远不似6月时的近乎一边倒了。正如几位法国地缘政治专家所言,即便奥朗德只拿“交付的两项先决条件”说事,“另行通知”恐怕也遥遥无期——俄方当然可以说东乌已经“停火”、“政治解决”,但奥朗德在西方的伙伴们恐怕没有一个会认同俄方的评判标准,而他们又一时无法迫使普京接受他们的标准。(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