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联储主席舌战美国国会山 极力捍卫机构独立性

2015年02月26日 14:4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耶伦正面临去年2月上任以来的最大政治压力。在美国国会刚刚结束的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听证会上,耶伦同时遭到民主、共和两党议员的严厉拷问,他们要求对美联储的决策机制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加强问责。耶伦一反温和平静的常态,强力为美联储现行政策辩护,反对议员将货币政策政治化,坚决捍卫美联储决策的独立性。

  自今年1月全面掌控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后,共和党目前正考虑推动一些立法加强对美联储政策的监督和改革,以提高美联储的政策透明度。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杰布·亨萨林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理查德·谢尔比在听证会的开场白致辞中都明确指出,美联储决策机制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在各种立法建议中,最具代表性和关注度最高的是共和党极端保守派参议员兰德·保罗提出的“审计美联储”议案,要求美国国会下属的政府问责局定期审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耶伦在听证会上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称这一议案将给美联储带来短期政治压力,使得货币政策政治化。

  耶伦强调维护美联储的独立性对保持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她指出,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通胀飙升就是政治干预美联储决策的结果,她怀疑如果政府问责局当时也对货币政策进行审计,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是否还有勇气成功驯服通胀。

  耶伦的强烈措辞折射出美联储官员对共和党议员推动“审计美联储”议案的担忧。此前美国众议院也曾通过类似议案,但由于参议院由民主党控制,该议案并未得到在参议院进行投票的机会。而现在共和党已控制参众两院,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也是“审计美联储”议案的联名提案人。

  听证会上最激烈的交锋来自多名共和党议员指责美联储与奥巴马政府和民主党的关系过于密切,怀疑白宫比国会对美联储政策的影响力更大。美国媒体披露的耶伦工作日程显示,去年2月至12月,耶伦与国会议员进行了23次电话或当面会谈,而与奥巴马政府官员举行了51次会谈,其中包括与奥巴马总统会谈2次、与美国财长雅各布·卢会谈25次。

  共和党议员要求耶伦公开与雅各布·卢的会谈记录。他们还对耶伦在去年11月国会中期选举前就美国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发表演讲提出批评,认为这超出了美联储的职责范围,有帮助民主党竞选的嫌疑。

  对于共和党的这些指责,耶伦全部予以否认。她表示与奥巴马政府官员会谈时并未谈论货币政策,但拒绝公开与雅各布·卢的会谈记录。她认为,收入不平等是美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美联储主席发表这样的演讲并无不妥,而且她并未表明政治立场,也未提出任何政策建议。

  除遭到共和党议员的“炮轰”外,民主党议员对美联储的金融监管政策也感到不满。对华尔街向来持强硬立场的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批评美联储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华尔街的监管不够严格,再三要求耶伦尽快披露此前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信息涉嫌提前泄露的调查详情,并要加强对美联储官员的问责。

  针对市场颇为关注的何时启动加息,两党议员都对耶伦施压。共和党议员认为金融危机早已过去,呼吁美联储尽快启动加息;民主党议员认为目前薪资上涨缓慢,敦促美联储不要较早启动加息。耶伦则打起了“太极”,一方面强调美国就业市场尚未回归到正常水平,过早加息会损害经济复苏;另一方面警告美联储一直执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待太长时间启动加息存在较大风险。

  但耶伦确实也为今年晚些时候启动加息作了铺垫,她表示美联储在决定加息之前会首先修改“保持耐心”的前瞻指引措辞。耶伦重申,保留这一措辞意味着美联储至少在接下来的两次货币政策例会不会宣布加息,依此推算美联储至少在今年6月份之前不会加息。

  分析认为,民主、共和两党议员对美联储的集中发难,一方面有下届美国总统大选即将到来的政治考量,货币政策将是总统竞选和两党交锋的重要议题之一;另一方面反映出美国公众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愈发感到不安,大家不清楚这轮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如何收场,是否会造成通胀飙升、资产泡沫等风险。

  对于指导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耶伦来说,不仅需要把握好加息的时机和节奏,在促进经济复苏、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求得平衡,更需要加强与市场和公众的沟通,阐明美联储的政策意图和规划,增强公众信心,避免对美联储政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而引发金融动荡。在经历过去一年相对顺风顺水的平静期后,耶伦面临的真正挑战已经到来。(记者 高攀、郑启航)

【编辑:葛雨帆】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