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伊核谈判取得突破 解决问题不靠“硬碰硬”

2015年04月03日 15:0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经过最近几天紧张、密集的会谈,伊朗核问题有关各方2日终于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焦点争端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

  国际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框架方案的达成,为今年6月底前达成全面协议铺平了道路,有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有利于维护中东地区稳定,也为未来解决类似国际争端提供了良好范例。但同时应该看到,要将这一框架方案转换成全面解决协议,各方还可能遇到新的挫折。

  积极影响

  观察人士认为,伊朗核问题框架性解决方案的达成,使有关各方实现共赢成为可能。

  对美国来说,这一解决方案应该是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地区棘手难题的“最大成果”之一。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来说,该方案可以避免他们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要么面对一个“可能会拥有核武”的伊朗,要么在中东地区发动又一场战争来阻止伊朗“最终拥有核武”,而这两者都是其不愿看到的。

  对伊朗而言,虽然这一框架性方案并不会立即带来制裁的解除,但会带来放松甚至取消制裁的预期和乐观情绪,有助于缓解伊朗面临的经济压力。从长远来看,制裁的最终解除将会打消国外投资者前往伊朗的顾虑,而伊朗与西方关系的缓和也有助于外资进入伊朗市场,进一步推动伊朗经济发展。

  对整个中东来讲,这一框架性方案大大降低了因为伊核问题爆发新的战争的可能性,有利于维护中东稳定。虽然以色列对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持怀疑态度,而且并未放弃军事手段的选项,但在强大的国际压力面前,它贸然采取军事手段的可行性显著下降。

  对中国来说,虽然这一框架性方案可能最终导致中国企业在伊朗面临更多西方企业的挑战,但中国企业与伊朗方面的合作也可能因为国际社会最终取消对伊制裁变得更加顺畅。

  何以达成

  曾几何时,在伊核问题谈判中各方连讨论的议题都无法达成一致,出现过在谈判中各说各话的尴尬局面。那么,为何这次谈判能够取得预期成果?分析人士认为,这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推动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大国共同推动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

  在伊核问题上,中国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出发,历来主张通过外交努力、以谈判方式和平解决问题,认为只要有关各方显示出灵活姿态,展示外交智慧,伊核问题就可以摆脱不断升级的恶性循环,走上谈判解决的正确轨道。

  实践证明,中方劝和促谈的立场为伊核问题取得今天的成果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对话和会谈最终成为伊核谈判各方的共识和方向。

  其次,伊朗和西方国家都面临解决伊核问题的紧迫性。

  多年来,由于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西方无法摆脱对伊朗“可能会拥有核武”的担忧,同时也不想因此问题被迫再陷入一场战争。对伊朗的长期制裁也没有解决问题。因此,谈判成为现实的选择。

  在伊朗方面,连年的制裁造成该国石油收入大幅下降,每年损失数百亿美元。许多伊朗民众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当地货币大幅贬值,失业率居高不下。

  对国际社会来说,扼守世界交通要道霍尔木兹海峡的伊朗一旦因核问题爆发新的军事冲突,必将使全球经济重回严冬。

  有益启示

  观察人士指出,解决伊朗核问题框架方案的达成再次表明,不断增进互信、推进协商对话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出路,而互相猜疑、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只会将伊朗核问题推进“死胡同”。

  伊朗核问题12年前正式浮出水面。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铀后,其核计划立即遭到美国的“严重质疑”,并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此后的博弈中,伊核问题很快陷入制裁、挑衅、再制裁、再挑衅的怪圈。

  面对伊核问题带来的困境,美国和伊朗都不得不调整政策。伊朗总统鲁哈尼2013年8月上任以来,频频释放温和信号,在核问题上展示了务实和开放的态度。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放弃了实行了30多年的、拒绝与伊朗进行直接谈判的政策。

  在这轮最新谈判中,美国国务卿克里和伊朗外长扎里夫在3天时间里进行了8次密集的直接双边会谈。克里承认,制裁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他甚至多次要求美国国会在加大对伊朗制裁问题上保持冷静,因为“更严厉的制裁可能会使当前的外交努力毁于一旦”。

  事实证明,解决伊朗核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谈判而绝非“硬碰硬”。

【编辑:张尼】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