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安倍访美将送“大礼” 历史问题美恐难“放水”

2015年04月27日 10:48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6日开启长达8天的访美行程。这是2006年以来,日本首相首次作为“国宾”访问美国。强化日美防卫合作、TPP谈判、驻日美军基地搬迁都是安倍赴美商谈的重要议题。由于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安倍访美期间在历史问题上的表态更是备受关注。有日本媒体认为,安倍此次访美,将双手奉上支援美军的大礼,但美国不会因此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对安倍轻易“放水”。

  日本NHK电视台26日报道称,安倍此访首站抵达波士顿,他还将访问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希望借此宣扬日美稳固的同盟关系。28日,安倍将在白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日本共同社26日称,两国首脑将确认两国在亚太地区安保领域保持紧密合作。27日,日美两国外长和防长将就修改规定自卫队和美军职责分工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达成一致,首脑会谈将强调就此团结一致,“考虑到中国加强军备并积极开展海上活动,联合声明中将写入反对以实力改变现状及应遵守国际法的内容”。

  《日本时报》25日的报道称,修订后的指针将覆盖日本周围岛屿,其中可能包括钓鱼岛,但方针不会写入钓鱼岛的名称。该报认为,美国此举说明,尽管日本官方将方针的修改视为加强两国军事关系以及美国承诺帮日本“保卫钓鱼岛”的象征,但美国政府可能不愿完全履行对钓鱼岛的防卫责任。报道援引东京大学学者的分析称,日美均未申请加入亚投行,两国就《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如谈判成功,两国可能会打造一个环太平洋自贸区。

  据韩联社26日报道,白宫方面将安倍访美视作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点睛之笔。有观察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有批评指向“亚太再平衡”战略无实质内容,安倍此访将成为该战略“获得实质动力的契机”。韩国纽西斯通讯社的报道认为,此次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修订后,日本将进一步强化与美国在安保领域的合作。安倍政府欲为战后日本军事大国化限制松绑的意图令人忧虑。

  26日的日本《读卖新闻》称,安倍还将就驻日美军基地迁至边野古问题向奥巴马表明,虽然冲绳当地有诸多阻力,但日本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此项工作。不过,就在安倍刚刚开启访美之行时,数千名日本民众26日在东京街头游行,反对边野古基地建设,并反对日美军事同盟。

  29日,安倍还将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演讲,成为首名登上该讲台的日本首相。美联社25日报道称,安倍访美主要目的是加强与美国的贸易和防务合作,安倍政府在“向前看”的同时,难以甩掉二战的“历史尾巴”。美国有一批具有舆论影响力的韩裔美国人,一直动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在慰安妇问题上对日本施压,这些人会密切关注安倍对慰安妇问题的表态;其次,二战期间曾当过日本战俘的美国老兵也会关注安倍的态度。

  “韩日关系再一次摆上实验台”,韩国《国际新闻》26日报道称,韩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安倍在历史认识上如何表态。韩国政府一再强调,不论是在美国国会的演讲,还是8月二战结束70周年将发表的“安倍谈话”,安倍都应继承 “村山谈话”对殖民和侵略历史的深刻反省,这是改善两国关系的机会。但对于韩国政府的期待,安倍态度始终不明晰。

  日本九州大学一名学者2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倍此次访美的主要目的是,既让美国坚定支持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又避开历史认识这一“雷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防范对象,已从苏联转向中国、朝鲜等国。安倍趁美国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机会,积极获取美国支持,推行自己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政治理想。而借着此次访美,他又可以反过来减少国内阻力。这就好像一个守门员要去踢前锋。

  这名学者认为,在历史问题上,安倍此次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将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反省过去的部分,美国国会议员主要是关心太平洋战争对美国的伤害,安倍可能会着重强调这一点,而不太会触及日本对亚洲国家的行为,以避开“雷区”。(陈尚文 蒋丰 徐珍珍)

【编辑:吴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