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欧洲人视恐怖主义最大威胁 欧盟出台安全计划
当前,欧洲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些欧洲国家纷纷采取安全措施,加强反恐防范。图为今年一月,比利时军人在首都布鲁塞尔的政府办公区巡逻。
新华社发
欧盟委员会近日向欧洲议员介绍了欧盟委员会最新推出的2015年至2020年安全计划,称欧洲连续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表明,恐怖威胁越来越呈跨国界和跨地域性特征,欧盟必须加强成员国在反恐和安保领域的合作,以有效提高欧盟的内部安全。根据新计划,欧盟在未来5年内的安全行动目标主要是针对欧盟当前面临的恐怖袭击、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三大主要威胁。
近半数欧洲人将恐怖主义视为最大威胁
今年以来,欧盟成员国安全局势恶化越来越明显,法国、比利时和丹麦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比利时政府也在欧盟主要办公机构附近部署了军力。4月23日,法国总理瓦尔斯指出,“约有3000—5000名欧洲人参与‘圣战’组织的恐怖活动,到今年底人数恐增加至1万人”。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欧洲人对自身的安全环境感到担忧,将恐怖主义视为欧洲最大安全挑战的人数从2013年的1/3增加到近一半。为此,欧盟推出了一项为期5年的新安全计划。该安全计划是对2010年欧盟内部安全战略的更新,它需得到欧洲议会和各成员国的批准后,才能正式实行。
自2014年底起,特别是今年初巴黎系列恐怖袭击案以来,法国从建立健全反恐法与情报法、加强打击“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国际行动、增强反恐力量与国内警戒、呼吁欧洲议会通过建立航空旅客信息系统等,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反恐措施,不断加强对恐怖势力的打击力度。4月29日,法国政府宣布,将追加38亿欧元的国防预算,用于目前至2019年的军队建设,并强化网络安全和情报工作。此外,7000名军人专用于法国国内安全巡逻的做法将常态化。这是法国出台的最新反恐措施。
英国也加大了防范和打击恐怖威胁的力度,尤其是将重点锁定在严防“独狼”式攻击上。记者在白金汉宫等重要部门门前发现,以前游客可以与之合影的警卫已经改为在门里结实的栅栏内站岗,而且有武装警察在一旁保护,这实际上等于双岗,以有效预防和应对恐怖分子的袭击。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英国情报部门获悉,曾经到伊拉克、叙利亚“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参加“圣战”的数百名英国人已经返回,这些人正准备“大干一场”。特别是极端组织鼓励其支持者对英国等欧洲国家发动“独狼”式袭击,因为这样“效果更好”“更容易得手,更能收到震撼的效果”。这不得不引起英国政府和安全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强化安全措施。
欧盟委员会此次向欧洲议会提交的安全计划涵盖2015年至2020年的工作展望,新的安全计划还提出要加强欧洲刑警组织的能力,包括建立一个欧洲反恐中心,以帮助欧盟机构提升对各国执法当局的支持,打击外国恐怖分子融资、网络宣传暴力极端主义及非法贩运枪械等。
防范和打击恐怖威胁,必须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
在欧洲议会全会上,欧委会负责移民、内政事务的委员季米特里斯·阿夫拉莫普洛斯详细阐述了欧盟安全计划的主要内容。他说,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欧盟将不仅关注具体的打击措施,还要将重点放在预防方面。欧盟认为,加强社会凝聚力的政策、教育、就业、司法,以及与第三国进行合作,对消除极端主义和激进主义的根源都至关重要。
鉴于涉恐人员规模的急剧增加,加强反恐物力与人力的投入势在必行。为此,法国宣布未来3年将增加2680人加强反恐力量,因为法国正在同恐怖主义、“圣战”组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进行战争,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其中“对反恐斗争不设限制”的《情报法》的出台无疑是重中之重。它一旦生效,迄今一些非法的情报活动将合法化,这样使情报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
随着5月7日英国大选日期越来越近,英国各党派选战异常激烈,而包括对穆斯林在内的移民政策等问题是各党的主要竞选议题。执政的保守党强调将控制移民数量,提高向英国移民的政策门槛,内政大臣特蕾萨·梅表示,英国不欢迎那些在意识形态方面与英国背道而驰的人。另据《卫报》报道,英国不断加大管控赴叙利亚、伊拉克加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力度,以期从源头上遏制恐怖主义。
欧盟安全计划中阐述,欧盟将致力于切断有组织犯罪分子的资金来源以打击该类犯罪,这也需要欧洲各主管部门之间,特别是各国金融情报机构和欧洲刑警组织之间加强合作。与此同时,欧盟还将评估新立法的必要性,以对付恐怖组织融资,没收犯罪活动所得。阿夫拉莫普洛斯还说:“我们计划加强武器管理方面的立法,以应对武器非法贩运的问题,建立共同标准,分享更多信息,并加强与第三国的合作。”
欧委会第一副主席蒂默曼斯表示,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已成为欧洲面临的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安全挑战,欧洲人有必要进行更密切的合作,以确保公民的安全。“各成员国仍未能充分利用现有框架进行协调、信息分享和合作。彼此之间还存在不信任,从而妨碍全面使用现有工具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我们需要改变执法机构的文化和惯常做法。”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张 杰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永群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