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遗骸搜索者的故事:送“老兵”回家
视频资料:二战老兵回忆解放达豪集中营经过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圣彼得堡5月7日电 题:二战遗骸搜索者的故事:送“老兵”回家
中新社记者 王修君 田冰 张明新
寻找二战中牺牲在战场上的苏军将士遗体,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伊利英和他的学生志愿者团队目前在做的事情。15年来,他们已经把2619具苏军将士遗骸送回了故乡。
在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来到了位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伊利英办公室。十几平米的屋内没有什么家具,除了一个堆满书籍的书架外,剩下的空间都被锈迹斑斑的枪械、手榴弹、各类军用饭盒和水壶所占据。
自2000年伊利英和学生志愿者组建团队以来,他们已经进行了43次野外搜索工作,找到了2619具苏军遗骸,“差不多是5个营的兵力”。
伊利英估计,在列宁格勒战役中,牺牲的64万苏军只有部分得到了妥善安葬。“在那场战役中,仅在战斗最激烈的一个区就有近13万人阵亡。但被正式安葬的,只有不到4万人”。
“大量的祖国保卫者仍然躺在野外,我们团队成立的目的就是带他们回家”。伊利英说道。
搜寻不易耗费时力
对于一支完全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业余团队来说,进行野外发掘工作并不容易。
“每次出发都要选择学生不忙的时候,不能影响他们的学业。而且不能是冬天,冬天发掘太困难”。伊利英说,每年符合条件的日子并不多,“每年可以出去的时间为3次,每次15天左右”。
为了能够顺利找到可能有苏军遗骸的地方,伊利英和他的团队平时要阅读大量史料。记者看到,办公室地上堆着几大袋战时报纸。伊利英说,“这些都需要在出发前读完”。
野外发现遗骸只是工作的前半部分。志愿者们还要根据尸骨附近的物品辨认确定身份。伊利英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如子弹大小的金属小筒。他说,战争期间每个苏军战士脖子上都会佩戴一个,里面有一个记载个人信息的纸卷。“凭借这个,可以联系到阵亡者的亲人”。
此外,刻有名字的饭盒或武器等都可能成为辨别遗骸身份的线索。“解读这些需要很大的耐心,非常枯燥”,伊利英说。
不要金钱仅需“谢谢”
尽管工作有种种不易,但伊利英和他的团队坚持了下来。除了最初的信念,阵亡者家属的感激也一直在激励着他们。
“很多阵亡苏军战士在战后被列入了失踪者名单”。伊利英说,“对于他们的家属,在几十年后突然又获得了失踪亲人的消息,您能想象出那种场面吗?很多人一开始都不敢相信”。
“对于这些家属来说,我们找寻到的遗骸可能是他们失踪多年的丈夫、父亲、爷爷”,伊利英说。他向记者展示了几张家属前来接收亲人遗骸的照片。照片上,那种虽阴阳相隔却终得“相见”的伤感、激动场面,透过照片,令旁观者亦动容。
伊利英说,不需要家属们的物质帮助,一句“谢谢”都会让我们觉得努力没有白费。
虽然艰难永不言弃
沙俄名将苏沃洛夫曾说过:在最后一名阵亡士兵入土为安之前,战争并没有结束。据此来说,伊利英和志愿者们未来的“战斗”还有很多。据俄国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仍有超过100万苏联官兵遗骸没有得到安葬。
尽管前路艰难,但伊利英仍表现出信心。他说,“未来可能很难把所有阵亡士兵都找到,但我们将尽全力”。
目前伊利英的团队已经获得了不少人的关注,志愿者也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
在一张伊利英刚收到不久的申请表上,记者看到,一名律师表示愿意成为团队一员,“参加搜寻活动并为活动提供法律服务”。而在申请表的加入动机一栏,申请人填写的是:“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使每一位苏联红军得到安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