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与“入常”目标渐行渐远 应深刻反省

2015年05月19日 15:22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年份,联合国以及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筹备相关的纪念活动。作为战败国,日本本应利用这一契机深刻反省,以便正确汲取历史教训,改善与邻国的关系。

  但因为今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所以日本更大的关注点在于利用这一重要机遇,再度向其夙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发起冲刺。此前在参加联合国大学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活动之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发言中直言不讳地披露了日本政府的这一设想。安倍明确表示,“日本对本国在战后所取得的各项成就深感自豪,愿意发挥常任理事国的作用。今后在任何时候,不论面对怎样的局面,日本都有意在联合国内外发挥引领作用。现在已不应再花时间去讨论安理会应否改革,而是要看到具体成果了。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明年是日本加入联合国60周年,日本将这两年定位于践行改革的重要时机。”今年秋季,日本将再度竞选亚洲地区的非常任理事国地位,此前它已先后10次当选。在无法如愿以偿“入常”的情况下,非常任理事国对日本来说是“退而求其次”的目标,只要能在安理会大门之内,就算实现了节点目标。

  众所周知,从1994年时任日本外相的河野洋平在联大会议发言中确立这一目标以来,日本就始终为实现“入常”目标而不遗余力。2005年日本曾联手德国、印度和巴西组成“四国联盟”,集体闯关,但其共同提案根本未能提交联合国大会就“胎死腹中”,日本对此当然心有不甘。时隔10年,日本于本月推出了“新提案”,准备在获得印度、德国和巴西同意后提交联合国。该提案同样要求将常任理事国增至11个。至于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0年前的提案要求从目前的10个增至14个,而新提案则是“14至15个”。这可能多出的1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将给予非洲国家,以作为对争取非洲国家支持的“回报”。为尽可能争取美国的支持,日本建议新当选的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冻结15年。

  2013年日本在东京举办“非洲发展会议”,邀请众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在承诺大量援助的同时,日本也呼吁非洲各国支持日本的这一诉求。因为非洲有54个国家,对能否获取2/3多数票至关重要。2014年7月,安倍访问拉美期间,也一再向拉美和加勒比各国拉票。

  日本认为它具有“入常”资格的根据是,它为联合国提供的财政支持仅次于美国,无论是会费还是维和经费,都位居第二。这是事实,谁也不会否认。但就以财政贡献而言,日本承担的联合国会费已从顶点时期的20.57%大幅度下降至目前的10.83%,这也是事实。而且日本国内还出现了以拒交会费来要挟联合国的动向。其实日本的这一说辞是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无法接受的。按照这一逻辑,巴基斯坦也有足够理由要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为该国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的官兵人数世界第一。众所周知,维和部队的官兵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在执行任务,与财力支援相比,人力支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们不会忘记,当年海湾战争期间,尽管日本提供的130亿美元是力度最大的,但事后美国的鸣谢名单中居然就没有日本。由此可见,人力的作用和财力的作用孰轻孰重。

  另外,我们还不妨看看日本为联合国以及国际社会提供了哪些公共产品,这才是真正发挥引领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际,日本曾经出现过酝酿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动向,以便使亚洲国家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但在美国对此表示不悦后,日本立刻偃旗息鼓。此后是中国率先启动了与东盟的自贸区,由此推动了东亚的经济合作进程。如今面对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亟须资金的现状,中国发起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其意向成员国已达57个,体现了这一构想完全符合时代潮流。而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居然始终按兵不动,根本不愿与时俱进。这显然与“发挥引领作用”南辕北辙。

  实际上,日本正与“入常”目标渐行渐远。目前面对乌克兰、叙利亚乃至也门动乱等一系列迫在眉睫的严峻挑战,联合国根本无暇将安理会改革这一超级难题列入今年的议题。而安理会改革过“五常”这一关显然也是困难重重,至于改革安理会的方案欲获得2/3以上会员国的赞成更是相去甚远。联合国的当务之急是强化功能、提高效率,而安理会如扩容显然会使诉求更多元化。即便如此,日本却依然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再三,确实也蛮拼的。但这屡战屡败究竟是为了打动各会员国,还是让其国民聊以自慰?

【编辑:程兰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