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监听诸盟友,一个都不能少 安倍被“打脸”

2015年08月05日 07: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8月5日电 “维基解密”网站近日公布的一份机密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对日本政府省厅及企业等实施有计划的监听及间谍活动。日本方面的“暧昧”回应受到关注。事实上,美国对亲密盟友实施窃听活动早已不是第一次被媒体曝出。种种迹象显示,日美这对表面“亲善友好”的盟友间其实早有裂痕,互挖墙脚之举也早有缘由。

维基解密网站31日爆料称,美国针对日本政府和企业开展了间谍活动。(图片来源:维基解密网站)
维基解密网站31日爆料称,美国针对日本政府和企业开展了间谍活动。(图片来源:维基解密网站)

  欧洲盟友“无一幸免” 普京或成唯一“短板”

  过去几年,美国安局窃听外国领导人的报道可谓屡见不鲜,其中就包括其最亲密的几位盟友。事件曾一度造成涉事各方关系紧张,并酿成多起外交风波。而在该机构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棱镜门”事件爆发后,奥巴马政府曾被迫对情报机关的个人信息收集活动进行改革。

  今年6月,法国《解放报》等与维基解密共同披露了一系列机密文件,称包括希拉克、萨科齐和奥朗德在内的三任法国总统均在美国窃听之列。事件引发美法关系一度陷入紧张状态,美法盟友也被指出现“尴尬”裂痕。但事关国家利益,法国政府并未因此而“抛弃美国”。

  今年7月,维基解密再次爆料称美国安局窃听德国总理默克尔及其最亲密顾问的电话长达多年,并对德前总理的下属进行了秘密监视。事件引发包括默克尔本人在内、德国各界的强烈不满,德美关系“再度紧张”也是自不必说,但出于各种利益考量,事件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资料图:德国总理默克尔
资料图:德国总理默克尔

  不过,美国情报机构的监听技术虽堪称高超,但也并非“无往不胜”。有俄罗斯军事专家就指出,类似俄总统普京的通话就“绝无可能被美国截获”。因为普京使用的是卫星网络,配备强大的编码器,且并非这一种,敌方若要破译他的谈话,大概至少需要“90年的时间”。

  但为啥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欧盟其他领导人的通话,美国人窃听起来就如探囊取物呢?专家指出,因为巴黎和柏林与北约、美国等“过从甚密”,欧洲国家与美国皆使用相同类型的电子设备,所以中情局特工能轻松破解“友邦”领导人的加密通话。

  而维基解密此次公布的文件显示,美国从2006年起就对日本35个目标进行窃听,包括政府高官及大财团高管。虽然文件未显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中招”,但其内阁中的多名高官却并未幸免。窃听内容则涵盖日美关系、气候变化谈判、甚至包括安倍在官邸所做的机密简报等。

  此外,日本三菱及三井这两大财团的能源部也遭到其窃听,且相关活动早在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时就已开始。此外,本次公开的文件中还有一份标着“最高机密”,美国还将其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这几个情报联盟盟友进行了分享。尺度之大让各界大跌眼镜。

  日美回应耐人寻味 互挖墙脚安倍“打脸”

  与外界的激烈反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日政府此次的表态十分耐人寻味。一向反应迅速的日本政府就在事件爆出三天后才做出回应,甚至还有政府高官对美国的行为表示“理解”,与此前同遭美窃听的德法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也一直不见认错,还坚称这种窃听行为是“为了保护盟友安全”。

  据报道,美国在窃听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及安倍政府逆来顺受的仆从心态,很快招致日本各界的猛烈抨击和嘲讽。日本《每日新闻》直指美国此举“无耻下流”;朝日电视台更称这是 “间谍行为”;《东京新闻》指美国的情报战“不讲情义”,为了国家利益对盟国政府都会展开窃听。

资料图
资料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但是,美国为什么会冒着被围攻的风险,对“亲密战友”日本下手呢?有专家认为,日美战后诉求的转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战后,日本深受美国影响和制约,而安倍自第一任期开始即推行所谓的“脱离战后体制”,其核心内容多与美国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但在涉及关乎美国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美国断不会任由日本为所欲为。由此可见,这也可能正是美国对日本进行监听和防范的深层原因。

  更让安倍深感“打脸”的是,其目前正积极推进的新安保法案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强化未来的日美安保合作、打造更强有力的日美同盟。除民众反对致支持率大幅下跌外,此次事件对安倍政权来说更无异于雪上加霜,在法案“存在违宪”问题的基础上,又将再度生出其目的性正确与否的疑问,进而对正在参议院进行的相关审议也会造成进一步的负面影响。(完)

【编辑:邱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