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法国安检:外紧内松 更爱打“心理战”
欧洲尤其是法国,已经成了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在这种大形势下,欧洲杯照常举行,齐鲁晚报也派出记者专门采访这一赛事。从6月8日抵达法国,到7月12日离开,齐鲁晚报特派记者一直生活、工作在法国,结果刚刚回国就传来尼斯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恐袭发生后,很多人都在追问“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法国难道没有预防机制吗?”以齐鲁晚报记者亲身经历来看,法国的安检还真的是“外紧内松”,打得更多的是“心理战”。
最近一两年,法国多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欧洲杯更被认为是恐怖分子“动作”的高危时期。无论是比赛场地还是所在城市的球迷广场,法国方面都布置了由部队、警察、安保力量等三层互不统属的力量协调安排的“交叉火力网”,但从“实战”效果来看,只能说是一般。
以巴黎为例,在欧洲杯期间,位于巴黎南部的王子公园体育场和位于巴黎北郊的圣丹尼法兰西体育场是安保力量的重中之重。法国安保部门对外公布的“双层安检”规则是这样的:第一道安检一般安排在距离体育场一公里之外,安检人员要求“携包人员”主动开包。注意,只要携包人员“主动”配合,安检人员很少再进行下一步检查,更多时候连多看一眼都没有;第二道安检安排在体育场的周边入口处,如果没有球票,自然会被拒之门外。
欧洲杯期间为了安全原因,实行“禁酒令”,但从现场情况来看,显然不是这样。欧洲各国球迷大都习惯“先喝一杯,再去看球”,记者所至的各个场馆周围的食摊上都有销售酒水的。
在欧洲杯期间,法国乃至欧洲都被动员起来,相关机构睁大眼睛,严防死守,保证了赛事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恐袭事件。但在欧洲杯结束之后,大家都会有一点松懈,突然之间,就出事了,而且没出在巴黎,而是出在了尼斯这个旅游胜地,出在了法国国庆日这天,这个“时间差”“空间差”“节点差”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几天之前,法国国内安全局局长曾经说过,“‘伊斯兰国’将在下一次袭击中提高破坏力,很可能使用汽车炸弹”,当时的解读称“汽车炸弹”指的是“装满炸药的汽车或装甲车”。真的是一语成谶,这一幕真的就在欧洲,在法国,在尼斯发生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