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海外发展一波三折 深陷三重门 ——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国际新闻
    “中国制造”海外发展一波三折 深陷三重门
2009年12月03日 10:23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质量问题、缺乏自主品牌、被“有色眼镜”曲解,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发展道路一波三折

  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拯救了世界,好莱坞电影《2012》中的一个情节,也是一个暗喻:在现实世界中,“中国制造”是带领全球经济走出泥潭的“发动机”。但时至今日,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形象并未如同电影中光鲜。

  世界对中国“毒品”退避三舍

  毒牙膏、毒玩具、毒水饺、毒奶粉……笼罩在“中国制造”上的一个“毒”字,让中国生产商们苦不堪言。

  “即使中国出口的食品出现问题,我们也跟着担惊受怕,因为很可能会连累到服装业。”厦门市同安区一家鞋业公司的销售总经理徐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在他的印象中,中国产品经历的三场“毒”危机,都导致该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

  2007年5月,一位巴拿马顾客在超市中发现,“卓越”和“酷先生”这两种牙膏配方里含有二甘醇——这是一种用在防冻剂中的有毒物质。随后,中国牙膏“有毒”的消息不胫而走,美洲、东南亚、甚至非洲30多个国家都展开了对中国产牙膏的清查行动。

  两个月后,美国玩具巨头美泰公司召回了2100万件中国制造的玩具,原因是这些玩具使用了有毒的含铅油漆。徐丰清晰记得,由于受“毒玩具”事件的影响,美国鞋业零售商对产自中国的鞋子也非常谨慎,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出具各种无害证明。

  “全套检验手续办理下来,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徐丰很无奈,由于订单没有确定,那两个月工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而迄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去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毒奶粉”事件,这使“中国制造”在海外的形象降到了冰点。

  廉价遭遇“反倾销”

  频发的安全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海外形象。美联社同益普索咨询公司今年8月的一项联合民调显示,有57%的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安全性“完全不相信”,而当被问及“为何还会买中国商品”时,得到的答案几乎雷同:中国货便宜。

  1997年夏天,徐丰第一次去美国时发现了巨大的商机:美国消费者把中国生产的老布鞋当成了艺术品,每双鞋的价格都要在100美元以上,几乎全部被摆放在了商店的高档橱柜里。时隔三年,徐丰再赴美国却发现,“中国老布鞋已经摆满了地摊,1美元一双。”

  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制造”在廉价劳动力的支撑下创造了经济奇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产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已有200多种。然而,这些奇迹的背后却是难以掩饰的尴尬——“中国制造”规模世界第一,利润却单薄如纸,还经常成为“反倾销”的对象。

  “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搞‘贴牌’生产。国际市场一有反倾销等类似的风吹草动,中国企业就很可能倒闭。”徐丰说。

  被强注“政治商标”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还被部分西方学者和决策者标注为“中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加拿大学者巴特雷米·库尔蒙在《中国大诱惑》一书中写道,中国的对外政策并非依靠军事,或者说并非单纯依靠军事资源。“北京谋求用资本或者商品让其伙伴离不开自己,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

  华为公司在拉美地区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深有感触,即使非常正常的合作项目,只要涉及中国,客户所在地国家的政府都会调查和评估“这是否会威胁国家安全”,而稍有不慎中资企业员工就很可能陷入所谓的“间谍案”。

  而在西方有色眼镜下,中国商品也背负了政治和道德缺失的色彩。“美国之音”援引布鲁金斯研究所专家爱利卡·道恩斯的话称,“中国商人从来不考虑人权、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很少捐助所在地的学校和医院等公益事业,甚至不惜和独裁政权合作,而这一切只为赚钱。”(《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冬)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