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山内阁下台后 日本政局困难重重——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国际新闻
    鸠山内阁下台后 日本政局困难重重
2010年06月05日 09: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4日,选前呼声最高的鸠山内阁副首相兼财务大臣菅直人成功当选为日本民主党新一任党首。由于日本民主党现在是第一大执政党,成为民主党党首的菅直人成为新任日本首相已成定局。

  鸠山辞职 政局动荡

  由于未能处理好美军在冲绳的普天间基地转移等问题,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6月2日含泪辞职,成为日本战后第5个短命内阁。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也决定同时辞职。从执政近半个世纪的自民党手中夺取政权的鸠山内阁仅仅上台9个月就宣告结束。

  在鸠山与小泽同时辞职后,日本政坛随即陷入混乱之中。派系复杂的民主党内部开始围绕候选人问题进行角力;因普天间问题退出联合政府的社民党与民主党的分歧日渐加深,民主党执政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避免政治真空及应对7月的参议院大选,保住民主党的多数地位,在鸠山辞职后民主党内部立刻着手选举新任党代表。仅仅两天后,菅直人便走上前台。菅直人是民主党内的元老,1996年与鸠山等人组建民主党并就任党首,与鸠山、小泽一郎一起被视为民主党的“三驾马车”。在4日就任民主党党首后,菅直人表示自己将在任内继续贯彻鸠山内阁的政策,并尽最大的努力正确处理好“政治与金钱”的关系,塑造一个清廉的政党形象。

  内外交困 压力重重

  鸠山内阁是民主党上台后的首个内阁,为什么也摆脱不了短命的厄运呢?

  鸠山上台之初,日本民众对鸠山及民主党寄予了很高的期待。自民党长期政权留下了诸多后患,经济发展停滞、对外关系的混乱等,全日本的大街小巷都充满了变革的声音,鸠山领导的民主党以清新的形象,重新调整日美关系、让美军基地从冲绳搬出去的口号、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资金补贴等许诺极大地满足了选民的心理要求。而对行政体系要做出的改革,更让日本有了新的希望。

  然而9个月后,鸠山当初的承诺化为了泡影,先是对美军基地撤出冲绳问题上没有实质的动作,基本上延续了自民党时代与美军达成的协议。由于执政联盟内部意见不一,迁移方案迟迟不能出台,冲绳的负担没有得到半点减轻,冲绳民众的期待完全落空。

  经济上,鸠山政权同样没有实质成果可言。新政权只是在行政法人总数整理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至于在振兴经济的新对策方面,则远没有一个成系统的政策。有说法称日本经济已经明显地从“失落的十年”走进“失落的二十年”。

  国民对民主党的失望,对日本民主政治的失望,是导致鸠山下台的根本原因。鸠山在宣布辞职后的答记者问时,直言不讳地说,“国民已经不再带着倾听的耳朵了”。

  鸠山几天前还宣布不会下台,但话语落下不久便黯然辞职,也显示出民主党内部矛盾重重。

  未来日本 何去何从

  鸠山的辞职给日本的政坛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新上任的党首菅直人能否带领民主党在参议院大选中获胜,其未来的内外政策是否会变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态势看,菅直人的首要任务是在7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确保民主党的优势地位,但由于时间紧迫,民主党的前景不容乐观。首先是面临执政联盟的瓦解。由于普天间迁移问题的分歧,社民党已退出执政联盟。年初以来,自民党“自我手术”,搞新政党重组,并与地方势力新党结合,形成了日本政党政治的“第三极”力量。如此看来,民主党的多数地位岌岌可危。因此,菅直人在一个月内扭转这种不利选情的难度很大。

  在未来日本内政外交走向上,据专家分析,继任首相菅直人的政策不会发生大的转变。内政上,由于小泽一郎的政治影响力尚存,并且菅直人明确表示将会继续实现鸠山内阁的想法,因此未来民主党政权将会延续并深化其前一阶段的国内政策。

  经济上,目前日本政府尚未明确经济方针,但外界预估,由前任财相菅直人出任新首相,日本经济改革的脚步将会加快。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经济已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加上政治上的动荡,这种低迷将会继续进行下去,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反复。

  对外关系上,对新首相来说,普天间基地迁移问题依然是个“烫手”的山芋。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必然继续危及新政权稳定,并对民主党参议院选举结果产生影响。(杨子岩 黄京一)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湘君】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