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耶路撒冷的商业区,“和平”成了最受欢迎的生意。一家没有名字的T恤店,门口并排陈列两件T恤,上面分别印着阿拉法特和拉宾的头像
撰稿/陈君(发自特拉维夫、耶路撒冷)
美国外交部在撰写悲观的中东报告,巴勒斯坦正酝酿一次新的大选,而以色列正热闹地举行“感知中国——以色列行”,一个无关“战争与和平”的文化交流活动。
10月17日深夜11点,以色列特拉维夫歌剧院。观看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我的梦”演出后,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和他的中国朋友从二楼出口走出来。两个打扮时髦的以色列女青年来到总统面前,递上一张小卡片。佩雷斯笑着揣到西装口袋里。
“我们只是给总统先生一张卡片,上面呼吁我们的国家实现真正和平。”其中一个叫瑞玛的女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是的,我们是犹太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和巴勒斯坦人成为朋友。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重视民意,不放弃,和平会到来的。”
“别问这么无聊的问题”
南月明说,卡片事件绝对是个意外。“以色列人生活中并不只有巴以问题,真的,尤其在特拉维夫。”
南月明今年79岁,她还有个以色列名字奥拉•纳米尔。她出生在以色列,曾在议会当了23年的议员。已故总理拉宾在任期间,她担任政府劳工与社会福利部长。
“拉宾遇刺后,我主动要求到中国工作,干了4年的驻华大使(1996至2000年)。”南月明说,“很遗憾,我现在还没看到以巴对话的努力和和平的希望。历史遗留问题咱们不说了,其实,巴以各自内部都有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特拉维夫是位于地中海海滨的以色列第二大城市,最初只是雅法老城城外的一个犹太居民区。1921年,特拉维夫的犹太人和雅法的阿拉伯人之间矛盾激化,促使犹太人在特拉维夫兴建新的生活中心。此后,由于毗邻雅法港,大量新移民的到来推动了特拉维夫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以色列的经济、文化中心。
事实上在特拉维夫,“巴以冲突”等政治话题离年轻人很远。咖啡厅、小酒馆、慢摇吧,成了年轻人挥霍精力和体力最好的地方。
在一家名为“NANA”的酒吧前,几个年轻人叼着烟,大声聊天。里面的人太多了,保安让他们等一会儿再进去。
一个叫丽丽的女孩子,穿着黑色吊带裙,左臂文一个类似图腾的图案,居中的是汉字“福”。当记者向她解释了“福”的中文含义,她笑着跳起来,“是啊,是啊,我就是有福的。”
“你是犹太人?”
“当然,我们都是。”
“干吗这么问?朋友。”丽丽身旁的一个高个子男孩搭腔。
“我是说,你们有阿拉伯人的朋友吗?是不是经常看一些报道,比如关于巴勒斯坦的?”
“别问这么无聊的问题,好吗?”丽丽拍着记者的肩膀,“我们不看报,我们只上网。我关心工作,挣钱,找个男朋友,还有马上要上映的MJ的遗作。”
那个高个子男孩是丽丽的男朋友,他服完了兵役,正在选择上哪所大学。“每个以色列的年轻人都要服兵役,之后很多人上大学,找个好出路。在特拉维夫,说实话,我们不关心联合国关心的问题。”
特拉维夫不是耶路撒冷,更不是约旦河西岸。尽管以色列国土面积很小,从南走到北只有470多公里,但实际冲突、恐怖威胁集中的地点在约旦河西岸等处,正如华裔以色列导游王清仪所说,“离这儿远着呢”。
但即便在特拉维夫,安全检查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进商场,进影院,都必须把包拉开,让面无表情的保安看一眼,翻一翻。“这是在以色列,你会习惯接受检查的,因为我们是最安全的国家。”皇冠酒店的女保安如恩娜如此解释。
把阿拉法特和拉宾放在一起
在以色列以外的人们看来,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似乎永远水火不容。最近的新闻是,上月底,大批游客参观圣殿山上的阿克萨清真寺。当地巴勒斯坦人认为他们是犹太教极端分子,并向其投掷石块,而以色列则坚称该批游客来自法国。
随后,以色列颁布临时禁令,对巴勒斯坦人进入圣殿山加以限制,在没有特殊许可的情况下,只允许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入内祈祷。巴勒斯坦也做出强烈反应,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诸多地区都出现了大规模抗议以色列的游行和示威活动,而圣殿山地区的抗议活动尤为激烈,不断出现当地巴勒斯坦青年向游客投掷石块的情形。
《纽约时报》等媒体担忧这将点燃巴以新一轮冲突的导火线。
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面积大约只有1平方公里,却分为4个宗教与种族聚居区:犹太区、基督徒区、亚美尼亚区和穆斯林区。耶路撒冷最重要也是引起重大争议的宗教圣地均位于此处:包括犹太教的西墙(一般报道称为“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金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
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个对比强烈的城市。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阶层,同处一城:老城雅法门以西的西耶路撒冷是现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带,而老城及东、北、南三面的东耶路撒冷则以巴勒斯坦人为主。
在老城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平”成了最受欢迎的生意。一家没有名字的T恤店,门口并排陈列两件T恤,上面分别印着阿拉法特和拉宾的头像。店主是一个小伙子,他不告诉记者究竟是犹太人还是巴勒斯坦人,只一个劲儿地推销,“你好,你好,中文你好,是这样说吗?买件T恤吧,都是40谢克尔(相当于80多元人民币)。”
根据了解,不管是经营犹太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旅游商品,绝大多数店铺都由阿拉伯人经营。为招揽生意,简单的英语、法语、中国话、日本话,他们开口就能说。
“怎么没有印沙龙头像的T恤?”记者问道。
小伙子皱了皱眉头,连着摇头,“没有,没有,不卖,不卖。”
一件蓝色T恤,上面印有三只和平鸽,一直摸着耳朵,头上写着“hear peace”(听见和平);一只摸着眼睛,写着“see peace”(看见和平);另一只拍打翅膀,“touch peace”(触摸和平)。老板说,这件30美元。他不接受砍价。
“我不关心政治家在谈什么,我就怕生意不好。”一家巴勒斯坦工艺品店店主阿迪说。他头发梳得油光锃亮,食指上戴着个造型夸张的金戒指。在他的小店内,摆着许多犹太教纪念品,其中有象征犹太教会和政府的9枝和7枝烛台,“这些犹太教纪念品,不算贵,又受欢迎,为什么不卖?”
正在特拉维夫大学留学的郑爽,到以色列还不到半年,就已经多次光顾“老城商业区”了。“阿拉伯和以色列,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代,在这里融合在一起。”
学习国际关系专业的郑爽在课上经常听教授讲解巴以问题。她的同学有以色列人,也有阿拉伯人。他们把这个问题当学术研究,但在现实生活不会总是谈论,甚至有刻意回避的心态。
“和平就是微笑,和孩子在一起,和情人在一起,平安地过每一天。”以色列司机寇翰说,“我也开车去过约旦河西岸等地方,确实怕回不来。不管是谁,为什么要破坏和平呢?”
他开着车在耶路撒冷街道上飞速前行,联合国标志的军车不时从身边驶过。
10月2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谈到了“相处问题”。他强调,为解决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人需要承认以色列为犹太人国家。
内塔尼亚胡解释说:“以色列不是双民族的国家。以色列有拥有完全、平等权利的非犹太人居民,但是有两件事情足以说明问题的特殊性:以色列是任何一位犹太人的祖国;同时在以色列国内,有一点获得广泛共识,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必须在以色列国境以外解决。”
截至2007年9月的数据显示,以色列人口中犹太人约占75.6%,其余24.4%是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少数民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