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肛门”扑朔迷离 媒体吁政府从制度层面反思——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健康新闻

“缝肛门”扑朔迷离 媒体吁政府从制度层面反思

2010年08月19日 08:0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医疗纠纷,竟然引发了重重质疑?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具有公信力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最近,深圳某医院发生了一起产妇“缝肛”门。患方认为,助产士因嫌红包太少伺机报复,导致妻子产后肛门被缝;医院解释,产妇在生产中痔疮脱落,医院免费做了个痔疮手术;而卫生行政部门认为,助产士只是进行了结扎止血,属于超范围执业。对于这样的结论,患方并不认可,最终向警方报案。

  缝还是没缝?一个并不复杂的医学问题,如今变得扑朔迷离。面对纷纭的说法,不仅患方充满疑惑,公众也一头雾水。于是,医学界人士纷纷发表“猜想”。有资深妇产专家推测,产妇肛门被缝,有可能是因助产士操作不当,发生了会阴三度撕裂伤。如果这个“猜想”成立,应当属于医疗事故。当然,这只是主观臆断,并无确切依据。只有经过医疗事故鉴定,才能最终认定事实。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医疗纠纷,竟然引发了重重质疑?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具有公信力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在“缝肛”事件中,卫生行政部门尽管组织了专家调查,但因其与医院的特殊关系,调查结论很难令人信服。由于卫生行政部门不具有中立性,所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调解。而患方选择报警,即便是进行法医鉴定,也很难认定医疗行为是否违法违规。因此,“缝肛”门要想真相大白,必须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医疗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发生医疗纠纷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有一个权威公正的第三方,很多纠纷就能得到妥善处理,不会升级恶化,甚至演变为公共事件。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医疗纠纷的第三方调解机制,包括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保险公司指定机构调解、仲裁委员会调解、中介机构调解等。但是,这些调解机构最大的“软肋”是缺乏公信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临床医学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而多数第三方机构都不具备医学和法律专业人才队伍,无法对医疗过错责任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二是多数第三方机构并非公益性组织,有的甚至靠调解收费维持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三方调解很难获得广泛认可。

  事实上,客观公正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是医疗纠纷处理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没有事实依据,就无法分清医患双方的责任,第三方调解就会成为“和稀泥”。目前,很多第三方调解机构陷入一个认识误区:“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没事就是本事”。其实,这是以牺牲事实真相为代价的虚假“稳定”。从短期看,一些医疗纠纷确实被迅速“摆平”。但从长远看,很多纠纷因为事实不清,患方一旦发现问题,还会重新翻案或者起诉,不仅增加了社会成本,而且不利于长治久安。同时,如果不分清是非曲直,也不利于医生吸取教训,难以起到警示作用。

  那么,一个理想的第三方调解机构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首先是中立性,这个机构应独立于医患双方,并与卫生行政部门无隶属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其次是专业性,这个机构应具有足够数量的医学、法律等专业人才,或者可以调用各级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第三是公益性,这个机构应是公益性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财务透明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如今,“缝肛”门依然是一个待解的迷局。面对这样的公共事件,有关部门不能止于危机公关,甚至用“摆平术”代替事实真相。只有启动公开透明的调查程序,拿出令人信服的鉴定结论,才能取信于民。同时,有关部门应从制度层面进行反思,建立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惟其如此,才能避免“缝肛”门事件重演。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