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31日电 香港《大公报》31日刊文说,“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也是最后的一块短板。水利设施是否完整,农业科技投入是否充足,土地资源是否足够是粮食安全能否保证的基本条件。专家普遍认为,水利投入欠账太多已经成为维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软肋。
文章摘编如下: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指中国农业建设的短板,“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从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科研攻关、农业流通领域改革等多方面加强投入以增强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但“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正如水利部部长陈雷所说,要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
可以说,“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也是最后的一块短板。2011年一号文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通过资金投入代替传统的人力投入,大兴水利。通过10年4万亿的巨额投资,“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历史经验表明,水利设施是否完整,农业科技投入是否充足,土地资源是否足够是粮食安全能否保证的基本条件。专家普遍认为,水利投入欠账太多已经成为维持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软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在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收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供应仍呈现“紧平衡”的状态,在未来一段时期,这种格局不会改变。
为了给粮食安全奠定基本的物质基础,中国执行了全世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下,中国实现了95%的粮食自给率。当然这也得益于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刻苦攻关,使得中国单位面积的粮食生产能力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几乎在完全靠自己的情况下,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多次的极端干旱气候更凸显了“水利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的特殊意义。今次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国未来水利发展所确定的蓝图,将为中国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扈亮)
参与互动(0) | 【编辑:程涛】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