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外媒:新近最大内政争议折射美国教育危机焦虑

2011年03月18日 15: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1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刊出评论说,美国新近限制公务员工会权力法案的争议,以及美国传媒前时热炒上海中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杰出成绩,和新近的“虎妈”争议,都反映了美国社会对这种日益增大的“教育差距”的焦虑。此外,美国就缺乏“师道尊严”,学校教师不受到社会的尊崇,这也是美国教育危机的一个因素。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新近最大的内政争议,无过于威斯康星州共和党籍州长和州议会共和党多数,不顾民主党议员集体长期出逃,而强行通过限制公务员工会权力的法案。这一立法引起了全国性的政治风浪,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私营企业工会力量不断衰微,唯有公务员工会一枝独秀,而各级政府雇员也因此成为中产阶级的最后乐土。共和党这次拿公务员工会开刀,会加快美国的中产阶级下滑趋势。

  另一层重要关系,便是在联邦政府以外,公务员工会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工会。而在美国保守派心目中,势力强大的教师工会不仅是民主党的铁杆基层,也是美国中小学教育危机的罪魁祸首。威斯康星州议会立法争议,强化了朝野对美国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的关注。

  毫无疑问,美国具有世界最先进的尖端科学研究和精英教育体制,诺贝尔奖几十年来一直由美国学者主导,是最好的例证。虽然近年来美国大学的科技博士生半数以上来自海外,在可见的将来,美国在尖端科研和精英教育上的优势不会动摇。

  但是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整个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这一关系在全球化大势下更加显著。在同样高工资的社会环境下,德国的制造业仍然蒸蒸日上,主要因素便是德国公共教育体制的成功,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在大洋彼岸,美国的公共教育在国际对比和历史比较之下都日渐落后。例如《纽约时报》最新报道:半个多世纪前有“犹太人哈佛”之称、培养出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纽约市立学院,如今扩展成“门户开放”的市立大学,招收的大一新生中竟然有77%根本不合格,先要“恶补”中学课程。

  无怪奥巴马政府教育部长邓肯(Arne Duncan)新近在《外交事务》刊物上评论美国教育现状,封面标题便是“教育差距”。美国传媒前时热炒上海中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杰出成绩,以及新近的“虎妈”争议,都反映了美国社会对这种日益增大的“教育差距”的焦虑。

  对于美国公共教育僵化和低效,坚决反对内部竞争的教师工会确有很大的责任。纽约市教育总监克莱恩(Joel Klein)新近宣称:“要开除一个不称职的教师,比判处一个罪犯死刑还难”,形象地说明教师工会的强大顽固。威斯康星新法案对教师工会的限制打击,因此引起保守派喝彩,认为可以因此推动举步维艰的教育改革。

  “养不教”的严重社会问题

  但是中国传统《三字经》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美国的教育危机,不仅仅归于“师之惰”的师资质量,更还有一个“养不教”的严重社会问题。

  在威斯康星立法争议后,《纽约时报》组织教育改革讨论,马上有专家指出这一师资之外的家庭环境和学生动力问题。美国的社会现实,是七成黑人和近半数拉美裔孩童来自单亲家庭,他们代表了教育体系中缺乏智力环境和学习动力的主要“后进”群体。低收入低文化的蓝领白人家庭,常常也是“养不教,父之过”的代表。

  《纽约时报》举出近年引进多种教师竞争机制的南部各州,学生成绩依然落后。而在教师工会十分强大的东北部,特别是文化荟萃的麻州,学生成绩稳居美国前茅。这说明单单改革“教不严”,而无视“养不教”的社会家庭因素,仍然不能解决日益低下的教育质量问题。

  美国的教育危机还有一个传统文化因素,这便是自从殖民地时代起,美国就缺乏“师道尊严”,学校教师不受到社会的尊崇。这与中国千百年来的“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形成鲜明的文化差别。《纽约时报》大牌专栏作家纪思道因此指出:在这样的文化下,过去没有其他社会机会的美国优秀知识女性纷纷从教,推动了美国的教育质量。但是在全面竞争的今天,社会地位和收入相对低下的教职,只能吸引最差一等大学毕业生从业,因而每况愈下。

  按照《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最高年薪只有6.7万美元,还不到美国名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在资本主义社会竞争下,没有重赏,何来勇夫?由此可知美国教师队伍的平均素质。再加大锅饭的教师工会,“教不严,师之惰”,良有以也。

  从这一角度,美国有识之士纷纷看到:威斯康星州最新立法代表的打击教师工会的保守浪潮,只会降低美国教师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从而进一步减少这一职业对社会精英的吸引力,造成公共教育质量的恶性循环。(于时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