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中国救援队赴日救援属首次 港媒称传递政治深意

2011年03月21日 09: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月21日凌晨,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名队员完成日本地震海啸灾区救援任务,于当日凌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中新网3月21日电 香港《文汇报》21日刊出社论说,胡锦涛主席亲自赴日本驻华使馆吊唁,15名中国救援队员历史上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参与国际大救援行动。这两件事属于“救灾外交”行动。日本政府接受中国派遣的国际救援队历史上是首次,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这一切都为中日关系在今年实现转圜提供了有利条件。必将对营造两国关系复苏的气氛,增进两国国民的感情发挥积极作用。

  文章摘编如下:

  东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日本天皇明仁,对灾难遇害者深表哀悼,18日又亲自到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此前,15名中国救援队员历史上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参与国际大救援行动。这两件事属于“救灾外交”行动。过往,国与国关系中亦有先例,如希腊援助土耳其大地震的救援行动。日本政府接受中国派遣的国际救援队历史上是首次,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必将对营造两国关系复苏的气氛,增进两国国民的感情发挥积极作用。

  3月11日东日本地区发生9级大地震和海啸,局势现已发展成为类似前苏联切尔诺贝尔那样严重的全球性核灾难。日前,很少过问“人间凡事”的日本天皇罕见地向国民发表谈话:希望大家“顽强地生存下去”。这说明日本的确到了命运攸关的危急时刻。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中国人民对东方邻居日本所发生的灾难感同身受,人们至今还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日本给予的大量物资支持,日本国际救援队员在救援现场向死难者鞠躬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中日关系有可能出现改善

  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日本天皇明仁,对灾难遇害者深表哀悼,18日又亲自到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此前,15名中国救援队员历史上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参与国际大救援行动。日本是个多灾的国家,但又极少接受他国救援或援助。所以,这15名救援队员在日本的一举一动引起日本媒体的高度关注。除“地毯式轰炸”般报导灾情和救援行动外,日本媒体没有忘记留出足够时间和版面对中国的“救灾外交”给予充分报导。有评论指,日本大地震似乎对日中外交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争端而恶化的中日关系有可能出现戏剧性改善。日本媒体在分析2008年四川大地震日方的救援活动时,亦曾对改善两国国民感情起到的作用给予积极评价。今天,他们同样期待中国政府的“救灾外交”能给两国关系带来巨大机会。

  新内阁处理日中关系已发生变化

  当然,世纪大劫难不仅给日本带来生命、经济等诸方面毁灭性的创伤,就核危机给整个国际核能源发展敲响的警钟上来说,也是具有十分重大影响的。德国政府表示将继续发展可再生能源,不对核电项目开放绿灯。中国政府声明暂停新的核项目审批。日本社会精英对自民党政府大力发展核能的政策也提出强烈质疑,各国核能发展战略走向值得密切关注。可以说,以绿色和平为代表的国际反核运动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进入2011年,菅直人改组了政府班子,虽未摆脱外交上鹰派人物占据主流的印象,但其新内阁在处理日中关系上已悄然发生许多变化,上至总理大臣,下到内阁班子成员,在围绕中国的发言及问题的处理上透出审慎的态度。同时,日本也在积极摸索如何缓和两国冷却的双边关系。同样,中国政府也从长远的角度和战略的观点看待中日关系,积极探索把中日关系纳入东亚、亚太地区大的战略格局演变之中。两国有识之士普遍认为,中日关系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谁也离不开谁,尤其是相互依存程度极高的双方经济贸易关系的人员交往。中日之间的确存在着诸如历史观、领土争端等问题,其中的一些矛盾是结构性的,这些问题和矛盾时而和缓,时而激化。从更长远的历史观点看,两国关系尽管基础“脆弱”,但强韧而绵绵不绝。如何处理好中日外交关系,也是摆在两国领导人和国民面前的一道十分艰巨的课题。

  胡锦涛主席亲自赴日本驻华使馆吊唁,15名中国救援队员首次踏上日本国土,这一切都为中日关系在今年实现转圜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人对“危机”的理解是“危难与机遇”并存,只要处理得当,二者可以转化。当然,人们的期望值也不能过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日关系最暗淡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任景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