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中新网4月14日电 《澳门日报》14日发表社论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他在浙江调研时强调,“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和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政府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将CPI控制在4%。
文章摘要如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全国工商联召开新闻发布会,属下24家中国民间商会向数万会员企业和同行发出倡议,要理性对待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不跟风搭车涨价。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确保价格总体稳定,国家有关部门近期约谈了饮料、奶业、糖业、酒业等十七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召开了重要消费品行业协会座谈会,强调维护价格稳定。这次各商会集体保证重要的消费品不涨价,就是积极的响应。前一段时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改委介入调查后戛然而止。企业应该“自律”,坚决制止不顾消费者利益而擅自提价、串通涨价,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目前生产企业上游原材料价格确实存在上涨趋势,且上涨幅度大,企业本身也有压力。如果这一问题不能解决,“暂缓涨价”效果有限。企业逐利本性使其不会削减利润,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的监管,慎防他们借原材料涨价之名提高涨幅。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定价权的垄断企业在涨价前应该公示,并向公众和有关部门公开生产成本,进行备案,接受监督。此外,国家也应该保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使商品价格平稳。
通胀压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自2010年1月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节攀升。本轮物价上涨的“推手”,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原因,也有供求紧张原因。从国外因素看,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给中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国内因素看,近年来,在外汇占款和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流动性存量始终十分充裕,随着国内经济转暖,通货膨胀很快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从供求因素看,目前中国正处于结构转型期,节能减排、资源价格改革以及提高工资标准等转型政策,带来成本性涨价压力。此外,极端气候对食品价格的影响也是原因之一。
转型性涨价必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各国宽松货币政策一时也不会退出。预计今后颇长一段时期,中国可能面临持续较大的通胀压力。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调研时强调,“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和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政府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将CPI控制在4%。其中,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控无疑是重中之重。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买不起房或租不起房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温家宝表示:“住房供应和房价问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中央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各地应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物质基础雄厚,是稳定价格水平的前提和条件。国际政治局势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大宗商品和能源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都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造成不小的影响,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必须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即扩大生产,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增加农产品、能源供给,疏通物流运输。
只要各级政府部门把握好价格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就一定能够保持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障好群众的基本生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