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在上海市的倾情援助下,都江堰市向峨小学教室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又回荡起了朗朗读书声。重建的向峨小学是全国第一所全木结构建筑小学。图为:新校园一角。中新社发 刘忠俊 摄
中新网5月11日电 《澳门日报》11日发表社论说,汶川震区重建凝聚着中央和各级地方领导人的共同心血,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心血,也凝聚着灾区民众共同心血。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优良传统,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章摘编如下:
明天是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三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袭击以四川省汶川县为中心的近五十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许多城市、乡村顷刻被夷为平地,八万多同胞不幸罹难,数千万同胞顿失家园,举国同哀。
三年后,汶川震区的残垣断壁上一幢幢崭新漂亮的楼房、规划有序的街道、坚固的校舍和医院拔地而起;曾经满脸惊恐、因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民众重新挺起不屈的脊梁,展露出灿烂笑容;曾弥漫悲痛气氛的灾区再度生机盎然。
短短三年,汶川震区浴火重生,满目疮痍的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如此短时间完成如此浩大的重建工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再次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式速度和中国体制的优越性。
汶川震区重建凝聚着中央和各级地方领导人的共同心血。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即赴灾区视察,要求全力抢救被困者。救援行动告一段落后,灾区随即转入重建工作。2008年6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持工作。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持方案》正式颁布,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持重灾县市三年。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重建战役在川、陕、甘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三年来,中央领导人多次踏足震区,视察和指导灾区重建;对口援助的内地十九省市和港澳特区领导人为灾区倾注大量心血,前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现任行政长官崔世安曾九次到四川视察重建。各级领导人不怕危险,不辞劳苦,亲力亲为,为灾区重建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汶川震区重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血。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人口最多的强烈地震,举国上下和海外同胞万众一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三年来,19个援建省市政府共向灾区投入825亿元人民币;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分别投入100亿港元和55亿澳门元支持灾区重建。海内外各界人士累计向灾区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797亿元,其中澳门各界透过澳门红十字会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逾亿澳门元,创下澳门红十字会成立以来接收捐赠款物数额最多、规模最大、捐赠范围最广、捐赠人数最多的多项新纪录。目前,澳门红十字会对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的援助,覆盖了四川、甘肃、陜西3省8市州的14县区,共援建民房1874户、学校12所、卫生院10所、卫生站29所、颐康中心七所,涉及金额逾7000万澳门元。实践证明,举全国之力应对巨灾,是灾后恢复重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汶川震区重建凝聚着灾区民众的共同心血。三年来,灾区群众面对艰巨的重建任务和重重困难,化悲痛为力量,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互帮互助,共建美好新家园。
目前,汶川震区的住房、学校、医院、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功能已全面恢复,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产业发展亦实现再生性跨越,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明显夯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和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震前水平。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优良传统,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