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5日电 香港《大公报》24日刊文说,食品安全的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否健全。要保障安全必须挖掉无序与无德两大祸根。
文章摘编如下:
河南的“瘦肉精”事件尘埃刚刚落定,上海的“有色馒头”事件尚未结案,媒体又在近日爆出了某省瓜农为使西瓜早熟味甜,竟大量使用膨大剂的新闻。无独有偶,有农业专家揭露说,市场上带花的小黄瓜看起来鲜嫩,实际上有可能打了避孕药。除此之外,尿素豆芽、墨汁粉条等等闻所未闻的恶劣行为也纷纷曝光。就连闻名于世的袋装北京烤鸭也被消费者发现,竟有人用腐臭的烂肉、鸡肉进行了掉包……这些不绝于耳的“新闻”既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又令人切切实实感到了一种来自“吃”的威胁。就像战争时期前方传来的军情战报在不断地警告我们:维护食品安全的防线绝不能“失守”。
消费者利益须保护
国人在焦虑、政府在焦虑。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为此多次召开会议,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务实有力严厉的政策措施,以求在近期收到实效。
笔者以为,焦虑愤懑理所当然,但要真正维护食品安全,剎住这股歪风,首当其冲的还是要让全社会充分地认识到损害食品安全的巨大危害,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形成这种危害的深层次原因。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出现重大疏漏,直接的受害者无疑是最广大的消费者。但它的负面作用却绝不仅如此。
首先,食品安全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大而关键的环节。李克强副总理近日说,中国用三十多年时间解决了人民吃得饱的问题;现在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下决心解决群众吃得安全的问题。可见,能不能吃得安全,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吃什么”和“怎样吃”的问题,而是当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后,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必须履行也必须实现的一个历史性任务。
重拳出击重典治乱
其次,食品安全与否还关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在前次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余波未了的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中国执政党和中央政府就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而这种“转变”的关键就是要把侧重对外贸易转向扩大内需的轨道上来。不言而喻,食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取信于民的大问题。如果在食品安全上把不住关,就不可能保住这个十三亿人的巨大市场。
其三,食品安全水平是一面镜子,它所“照”出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同样可以“照”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进而让人看到,一个国家国民的卫生习惯、科学素养、公德水平、生活质量和自我维权意识。从根本上说,食品安全的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否健全。而恰恰是信用体系和信用等级,是衡量中国是否是一个健全与健康的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标准,是否是一个懂得遵守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准则的可信赖的国家。
食品安全既然与公众的生命、与国家的发展有如此重大关系,那么,怎么才能扭转目前在这一问题上的严峻局面呢?笔者以为,套用军事上的术语,那就是必须几个漂亮的攻坚战,同时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所谓攻坚战,就是要重拳出击、重典治乱,让犯罪者承担应有的刑事责任,使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使其不敢以身试法。司法执法部门、新闻媒体、公众监督要一齐出动,哪里出现问题就抓哪里、哪个产品出现问题就治理哪里,坚决剎住制假造假贩假的猖獗势头。目的就是要提振民气、鼓舞人心,给予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以强大的震慑。
挖掉无序无德祸根
但是,仅有收复失地的攻坚战还远远不够。因为这只是斩草却并不除根。真正除根还要依靠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展开一场更具韧性与力度的“持久战”。“持久战”应该包括:
一、制度建设。即要真正完善和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企业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都要建立安全信用档案。必须有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凡违法者永不允许再涉足食品行业。
二、落实监管。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不久前曾说过,在食品安全上不是没有法,也不是不知道有法,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力。执法,从本质上说也是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履行监管职责,凡渎职失职不作为者都要严肃地加以追究。
打“持久战”的第三个内容就是建立一支清廉的监管执法队伍。一些饮食监管人员习惯吃拿卡要。不狠住这种腐朽之风,无异于纵容内外勾结、开门揖盗。
最后一点,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全民之中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教育。当前中国在食品安全上出现的严重状况,说到底,是这种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蛮欲望的再现。中国的舆论宣传应对其构成的社会危害进行最强有力的批判与揭露,形成全民声讨人人喊打的局面。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挖掉无序与无德两大祸根,此话绝非戏言。(秦晓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