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富春山居图》是元朝大画家黄公望(一二六九至一三五四年,字子久)一生艺术之精萃的显赫名作,长卷、纸本、水墨,高三十三公分、宽六百三十七公分,是中国水墨山水的十大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作者时画时辍,有人估计此图“经营七年而成”,作品题跋时他已八十二岁了。卷末有作者自题:“至正七年(一三四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锐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一三五○年)歇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下钤白文“黄子久氏”、朱文“一峰道人”二印。因为“仆归富春山居”句,遂以为题名《富春山居图》。
画卷《富春山居图》表现了黄公望长期居留并观察领略的优美的富春江山水。富春江即钱塘江上流,以流经浙江富春县而得名,是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画面山峦起伏,水流纡徊,有村落,有平坡,有草亭,有水阁,渔舟一二,点缀其间,“景随人迁,人随景移”,通过画面如同身历其境而又心情疏阔舒畅。笔墨方面,差不多运用了作者所有的表现手法,画山峰多用披麻皴,干净利落,自由活泼,画树,近者用笔苍老秀润,远处平行用米点。墨色层次丰富,透明而凝重。作为总结性的作品,把他到老来的全副家数都运用到画面之中,又能“以简驭繁”做到全卷高度统一。董其昌认为“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
《富春山居图》六百多年来传奇式的流传经历,也使作品的身价一再得到提高,并带有神秘感。该画在起始的百余年间,一直“隐晦”于民间。到明成化(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七年)时为苏州大画家沈周收藏。旋失去,到弘治元年为樊节推舜举所得。隆庆庚午(一五七○年)归无锡谈志尹思重。后来传到北京,到万历二四年(一五九六年)再购回华亭。董氏去世以前以千金质押于宜兴吴正志,吴正志死后归其第三子吴洪裕。吴洪裕对此画入迷,爱不释手,“置之枕席,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乐,醉为之醒”,到临死他要把它投火相殉。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记述吴洪裕火焚《富春山居图》时的情景时说:“……吴问卿病笃焚以殉,其从子子文,俟洪裕目稍他顾,将别卷从火中易出,已烧焦前段四尺余矣。”幸得其从子吴子文趁他弥留昏聩时以他卷易出,火烧及起首一段,而全卷精华犹得保存。《富春山居图》逃过这场大劫,多亏子文之功,但它从此就图分两处了。清顺治九年(一六五二年)大段为丹阳张伯骏所得;小段一尺五六寸许为徽州收藏家吴其贞取得,名为“剩山图”。大段(本卷)在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又转到泰兴季寓庸家,继为高士奇所得。其后,本卷辗转又经历王鸿绪、安岐收藏。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经大学士傅恒的介绍,以两千金购入清内府。至于小段(“剩山图”)吴其贞在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顷售与扬州通判廷宾,同光间(一八六二至一九○八年)藏于陈氏。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归吴湖帆收归。吴湖帆对之十分珍重,收藏木盒上还刻有“墨皇”二字。本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小段由吴湖帆转手到浙江省博物馆。一代名画现尚分藏海峡两岸。
“合璧”《富春山居图》一直是海峡两岸美术界、文博界的愿望。今年一月十六日,受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委托,台湾广达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林百里和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于二○一一年六月一日至九月二十五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除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浙江省博物馆还提供了清王原祁《仿富春山居图轴》和奚冈《仿黄公望富春笔意图轴》两件展品。其中,在展览前半期的两个月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图》(本卷)在展厅里独立重点展示,同展同收。这将是该画作两部分在分别三百六十年后首次实现“合璧”。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王 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