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7日电 日本《中文导报》5月3期发表社论说,恐怖组织可能借机报复和反弹,而较恐怖主义更棘手的就是核问题。这些都是拉登之死带不走的现实危机,更可能借尸还魂,表现出更激烈的形式、更严重的后果。
文章摘编如下:
经过近十年的秘密追踪和反恐作战,美军联合特种作战部队“海豹”突击队根据可靠情报,于日前分乘4架直升飞机潜入巴基斯坦要塞阿伯塔巴德。经过近40分钟的突击作战,美军成功实施斩首,一举猎杀9.11恐怖袭击事件主谋、受到美国全球通缉的头号嫌犯、基地组织头目奥萨马•本•拉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5月1日深夜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了拉登被击毙的消息,并称“拉登之死标志着我国迄今为止在击败基地组织的努力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
在历史上,美国曾经遭受过两次沉重的外来打击,留下了痛烈的国家记忆和民族伤痕,那就是1943年12月的珍珠港被袭事件和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虽然事件发生在不同历史时空,但美国最终都是通过缜密的情报战而成功狙杀事件主谋——前一次在空中劫杀了珍珠港袭击事件指挥官、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这一次则在巴基斯坦毕全功于一役,成功猎杀拉登——如出一辙的行动,印证着奥巴马所言“今晚我们再次看到,美国人民能够实现我们所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这是我们历史的写照。”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十年来,世界政经因反恐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包袱沉重、损失惨重,却没能消灭极端主义组织在全球的的纷扰和对抗。“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因此,尽管拉登近年来已经从基地组织的实际指挥者逐渐退化为一个象征性的精神领袖,但美国穷追不舍,拉登被击毙还是成为世界头号要闻。
拉登之死,成为美国及其盟国,乃至全球十年反恐的最重要成果;拉登之死,成为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全球极端恐怖主义走向衰落的象征;拉登之死,为美国反恐战争画上阶段性句号铺设了台阶,为美军顺水推舟撤离伊拉克和阿富汗提供了理由;拉登之死,更可能成为今后十年世界格局转换的一个新契机——世界主要国家对拉登之死大都表达了程度不同的欢迎,虽然各国立场不同、利益相违,但以上的推测可能是给出正面评价的共同理由。
美军的猎杀行动一气呵成,但随着细节的公开和报道的升级,各种内外质疑接踵而来。比如,美军没有经过正式的法律程序批准而击毙拉登是否合法?美国为什么不像公开萨达姆照片那样公开拉登的死亡照片?美国为什么如此匆忙地以水葬的方式毁尸灭迹?美国击毙并获得的拉登尸体到底是真身,还是一个障眼法?如此种种传言和质疑纷起,却改变不了一个事实:美国人的公敌、世界文明的挑战者、极端主义“圣战”的发起人确实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拉登一死了之,但故事远未终结。在美国,民众欢庆举国振奋,总统奥巴马也是兴奋不已豪言不断,但他还是小心警告称,拉登之死并不意味着反恐努力结束。奥巴马表示:在未来几天内,我们将讨论拉登之死的影响:它将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对美国与巴基斯坦关系,以及美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关系,造成何种影响。我们将有时间考虑这次事件的细节和复杂性。
拉登之死,最大的受益方是谁?没有拉登的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加和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需要时间的考验,更需要历史的佐证。拉登的存在,曾经以抗衡集权政体为己任,更引发激进伊斯兰与西方世界的对抗,成为“文明冲突论”的最好注脚。但没有了拉登的世界,“文明冲突”未必寿终正寝。拉登临死前听到的最后的炮声,也许就是北约空军袭击利比亚。西方世界对伊斯兰的民主改造是以导弹为先导、用战机护航的,这一点无论在拉登的身前身后都没有改变。
过去十年,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既是阿富汗周边国家,又与美国存在战略博弈,更是国际反恐战略的实际受益者。在奥巴马下令猎杀拉登之后,国际社会将集中关注美国战略重心调整的根本问题:一、美国是否会加快调整阿富汗战略;二、国际反恐斗争何去何从,下一轮打压和对抗的矛头将指向何方?这些都是美国需要深思熟虑的,也是令人不能掉以轻心的。
事实上,全球恐怖主义在拉登身前已出现多元化和分散化趋势,拉登及基地组织已成为一种精神和象征。目前,恐怖组织可能借机报复和反弹,而较恐怖主义更棘手的就是核问题。这些都是拉登之死带不走的现实危机,更可能借尸还魂,表现出更激烈的形式、更严重的后果。现实的问题是,庆父既亡,鲁难何已?拉登的身后,世界依然难归平静,新的主角正在伺机登场。(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