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日电 香港《大公报》1日刊文说,近日台湾塑化剂食品风波有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塑化剂配方”的“发明者”、台湾昱伸公司老板说,这三十年来一直以塑化剂代替棕榈油。这时,人们才惊觉已“吸毒”多年。倘若有关部门能及早发现“毒源”,岂不比事后重罚更好?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台湾塑化剂食品风波有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搞得人心惶惶。台湾卫生部门证实有142家厂商、多达506种产品遭塑化剂污染,当中更有部分产品进口到香港。由于波及的食物范围之广,不少人恐已“中招”。虽然问题食物已纷纷下架和回收,但仍难解人们的疑虑: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在“毒素”被吃进肚子前,就把“毒源”揪出来?
据专家说,塑化剂比三聚氰胺的毒性高二十倍。塑化剂其实是一种工业用塑料软化剂,主要让座垫软硬适中,包括沙发、汽车座椅均有使用。这种工业原料如何会“流窜”到食品制造业中?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注释中引用过英国经济评论家邓宁格的话:如果有50%的利润,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怕绞首的危险。一言以蔽之,在暴利的诱惑下,商家往往连良心都不要了。
按常规的生产程序,许多饮料业者都会在饮品中加入一种合法的添加剂“起云剂”,多用于果汁、果酱、果冻、茶饮、运动饮料和益生菌粉末等,让饮料避免油水分层,看起来更均匀。起云剂本应使用精制棕榈油调配,但业者为了降低成本,遂以工业用塑化剂代替成本高五倍的棕榈油。
台湾此次塑化剂风波并非孤立事件。每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相关部门无不高度重视,均在第一时间回收问题食物。台湾方面表示,已着手修改“食品卫生管理法”,把罚金从现行的一天30万新台币,提高到最高一天一千万,以增加阻吓效用。
执法部门在事后采取的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打击行动值得称赞,但“毒素”已下肚,台湾岛内不少家长都担心会影响到平日把果汁当水喝的小朋友的健康,香港更有调查显示,在200名香港人的血液样本中,99%含塑化剂。最讽刺的是,“塑化剂配方”的“发明者”、台湾昱伸公司老板还大言不惭地说,这三十年来一直以塑化剂代替棕榈油。这时,人们才惊觉已“吸毒”多年。倘若有关部门能及早发现“毒源”,岂不比事后重罚更好?
当然,鉴定食物成分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包括分离、淬取、纯化,而且还要有高效液相层析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元素分析仪等先进的分析仪器。此外,专业的分析人员也必不可少。不过,尽管分析过程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但病从口入,食品安全攸关百姓性命,不论多么困难,有关部门都应把食品成分的检验放在首位。
此外,这次被验出含有塑化剂产品的厂商不少都通过台湾食品GMP、HACCP与ISO22000多项验证。看来,台湾岛内的食品验证制度存在漏洞,到底是对食品添加剂成分的检验范围不足?还是检验的标准过低?台当局确实应该好好检讨和改善,以挽回各界对台湾食品的信心。(朱穗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