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北京有个台湾会馆(图)

2011年06月22日 17:38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有个台湾会馆(图)
图:台湾会馆 来源:香港《大公报》 王鹏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位于北京前门地区的台湾会馆,重张开业已一周年了。一年来,这里接待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和祖国各省的游客,接待了众多的来自宝岛台湾的同胞。

  会馆是中国特有的事物,以北京最多最兴盛,乃至于衍生出一种京味十足的会馆文化。因为,从元朝定都北京,迄至明清两代以来,7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贸、消费和经济活动最繁盛的地方,所以各省、府、市、县都在京城修建了不同层级的会馆。据不完全统计,一直到民国时期,在北京陆续兴建的会馆至少有五百多个。这些会馆因主要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专为接待进京赶考举子的叫试馆,主要为富商巨贾经济活动服务的称商馆,为在京和进京官员营谋公事的名仕馆。但不管如何区分,会馆从总体上讲,是各地方居京、旅京官商士绅的招待所、联谊会和俱乐部,延续到今天,在北京还有由各省市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办的各种驻京办事处。

  民国肇建,特别是迁都南京以后,北京的会馆逐渐凋敝,或改做他用,或沦为民居,台湾会馆也曾出租房屋予商行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曾组成“北京台湾会馆财产管理委员会”,至“文革”期间曾用作民居大杂院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陆续腾退住户,拨款重事修缮,于1994年7月18日举行了台湾会馆修复揭幕仪式,并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籍台湾台南的卢嘉锡题写了“台湾会馆”的匾额(见图)。从那以后,台湾会馆逐步受到在京台湾同胞和部分台湾岛内相关人士的关注。

  由于台湾会馆原面积狭小、交通不便、设施陈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2005年赶上崇文区政府对前门地区进行整体修缮整治,会馆周边地区实施较大规模的施工,会馆暂时停业。2009年6月24日台湾会馆的修缮扩建工程正式开工。修缮后的台湾会馆把相邻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一并作为新会馆的构成部分,地上由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组成,保留了明清风格,并充分开掘了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00平方米增加到3800多平方米。整修后的台湾会馆设置了京台交流史展示区、贵宾接待区、多功能会展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等四个功能区。与此同时,北京市以台湾会馆为核心,打造了包括台湾风情街和四个主题功能区,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台湾文化商务区。

  台湾会馆周边用红砖砌成的道路透露出台湾建筑的特色,古朴的北京四合院加入了骑楼、拱墙、琉璃饰品等台湾特色的建筑元素。街头巨幅的宣传画上描画台湾鹿港老街、三峡老街的独特风情: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高低错落的小楼和悠闲的游人畅游其中,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感觉。

  台湾会馆北侧伫立五座铜像,参与“五人上书”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站立持笔,目光坚定刚毅。铜像前的石刻文字记载: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正在北京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等与在京台籍官员多方奔走,于4月28八日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是为“五人上书”。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北京的台湾会馆是大陆唯一的台湾会馆。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王 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