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世界日报:两岸教育交流 台湾应有产业定位

2011年07月18日 14: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18日电 美国《世界日报》日前刊出社论说,两岸同文同种的这一优势,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体现在更深入的交往与交流中,愈是如此,愈能凸显相互间的同根生优势。因此,台湾当局宜审慎盘点现有高等教育的资源,从产业角度出发的两岸交流政策,才可以走得长久,也对教育有益。

  文章摘编如下:

  马英九当局在两岸政策上走向开放是非常明确的,同时各界期盼的陆客个人游已付诸实现。接下来两岸人民间的进一步交流,恐怕需要回到教育这个课题上,如何有序的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应该也要排上议程,使得同文同种的学子们,可以在和平的教室中相互学习,减轻未来彼此不能和平互动的疑虑。

  其实,两岸人民间的自由往来,若按停留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开会、考察、旅行、访问、训练、教育、工作、移民等。这些项目大多已渐次开放,但若就未来容纳人数与停留时间所能产生的产业效果言,教育是除了观光旅游外,可以为台湾内需创造可观的一环,台湾的当局应该要有前瞻性的视野加以规划推动。

  两岸同文同种的这一优势,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体现在更深入的交往与交流中,愈是如此,愈能凸显相互间的同根生优势。因此,在个人游开放后,下一个可以为两岸长久和平相处奠下深厚基础的工作就是教育的交流。同时,要有效缩小两岸人民间相处的摩擦,容忍彼此间价值、文化的差异,把相互可能的竞争导入和平、有序的框架,长期停留的教育可能产生的效益必然最大,甚至也在两岸未来长久和平发展上扮演至为关键的角色。

  同时若就产业化的角度来看,规模和供需条件是重要的前提。准此,大陆高教体系的供不应求,基本上就像其都市化不足,尚有近乎无限发展潜力是相类似的。但其乡镇化、都市化却是必须在地进行的长期发展工作,教育的供需调节则可以藉由“教育输出入”来调节。亦即大陆教育的供不应求,台湾可以成为最具可行性的替代供给,这对少子化的台湾,更具有意义。

  台湾教育体系固然有若干问题,但也持续进行必要的反省与改进中。然而过去十多年教育开放的大政策下,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供过于求的现象,因此,后续的教育改革中必须同时设法把此一供需严重失衡的问题作严肃的处理,否则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可能出现没有产业依托的窘境。体认两岸教育供需的失衡,并据以作为两岸教育开放的环境条件,进而提至两岸经济合作的平台去认真讨论,应为当务之急。

  台湾许多内需产业,受限最大的就是没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因为企业要作大、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规模。同理,教育产业的发展也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撑。早期受限整体经济社会的资源限制,所以教育一直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发展,这也是升学主义最大的温床。如今在十多年高教供应量大幅扩充下,再加上少子化的因素,一下子就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这种过剩的高教资源投入,却是用来作为以大陆学生促进台湾教育产业发展的契机,台当局宜加以慎重把握。

  因此,台湾当局宜审慎盘点现有高等教育的资源,以“教育输出”(亦即引进“外籍学生”,尤其是大陆学生)作为下一个阶段台湾高教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过往数年台湾高教所导入的评鉴制度,固然有过于僵化,无法使各校形塑特色的缺失,但却也是高教质量提升的具体作法。

  如果再有陆生作为规模化发展的前提,那么台湾教育成为具有区域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指日可待。也只有在这种产业化基础上所孕育出来的名校,才是具竞争力的卓越大学,这正是提升台湾高教质量的重要突破口。这种从产业角度出发的两岸交流政策,才可以走得长久,也对教育有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