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中国“三公”公开 公众仍“不解渴”

2011年07月26日 1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6日刊出报道说,在超过规定期限25天后,中国仍有10多个中央部门未公布“三公经费”。此外,82个中央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表格过于“精炼”,注释过于简短,又没有具体细化说明,导致人们很难对这样的“三公”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督,渴望知情的公众感觉“不解渴”。

  文章摘编如下:

  在超过中国国务院规定期限25天后,仍有10多个中央部门没有公布“三公经费”。此外,舆论认为,82个中央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表格过于“精炼”,注释过于简短,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而言,不啻于深奥、难懂的“天书”。

  按照官方定义,“三公”经费是指公务出国出境、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费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要求中央各部门在今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三公经费”,但截至昨天,仍有10多个中央部门没有执行这一要求。

  据报道,官方公布的“三公”与民间关切的“三公”概念不同,民间关注的“三公支出”指的是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人们想探究“一盒烟一壶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坐着一座楼”的现实版本,即每年政府到底花掉了多少钱?

  而官方公布的“三公经费”与民间关注的“三公消费”概念不同,又没有具体细化说明,导致人们很难对这样的三公支出进行有效的监督,渴望知情的公众感觉“不解渴”。

  报道说,有关专家呼吁,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商,他们当然知道政府也有正常开销,只是希望能够把不该花的留下来,把能节省的省下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吕艳滨认为,目前“三公”公开的标准、内容、范围、方式方法等没有统一和规范,公众只能“看个热闹”。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指出,“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就难以有所比照。基于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诸多因素,各部门公布的最终绝对数字的高低并不必然说明相关工作的优劣。

  叶青表示,公众的很多质疑都归因于相关法律的空白。现行《预算法》只赋予财政部公开全国的决算、预算以及全国“三公”经费的权力,没有赋予财政部公布每个部门的部门预算和“三公”数据的权力。因此,今年出现了财政部公布全国的“三公”经费,各部门公布自己的“三公”经费的情况。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认为,在晒“三公”经费的背后,更大的议题是财政预算公开。除了关注“三公”经费,公众未来更应关注财政项目预算经费和实际结果。比如城市运行方面,垃圾处理和地下排水系统是两个项目,现在的“三公”公开是把分散在这两个项目里的出国考察费、公车费、接待费抽离出来统计,这个数字固然重要,但仅仅从这一数字很难知道项目本身花的钱是多是少。(于泽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