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日电 加拿大《星岛日报》7月30日发表社论说,僵持多月的美国国债上限之争,发展到今天,其政治和经济信用,已受到不可挽回的损伤。美国党派政治极化现象的弊病,在今次僵局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们对美国的政治生态,增添了一层深深的不安。
文章摘编如下:
僵持多月的美国国债上限之争,发展到今天,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信用,已受到不可挽回的损伤。
世界著名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或明或暗表示,即使美国适时提升国债上限,但如果提高债限不足够大,减赤措施不够有力,他们仍将调降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经济界普遍认为,三大评级机构中,至少有一家,将在美国国债上限危机解决后,调降美国债评级。
美国今次围绕提升国债上限表现出来的,如此难以调和的党争,使人们对美国政治、经济运作模式,有了根本性的担忧。
不同于欧洲和世界许多国家,美国从联邦到地方政府,大都是两党混合共同执政,也就是说,从总统到各级政府和议会等机构中,两党力量交缠制衡、合作互助。各种政治经济力量有分有合,主导了美国社会的日常运作。
这种结构,对各种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合纵连横、分治让步都有较高的要求。事实上,美国府会各级机构多年来党争不断,但绝大多数都能在最后关头临门一脚,达致共赢协议。
不过近年以来,美国已多次发生地方政府为事关选民基础切身利益的预算案争执不休,两党坚不妥协让步的现象,以至多州发生了州预算通不过导致州政府关门的僵局。一些过去看来似可调解的预算上的矛盾,现在都成了巨大的、无可逾越的分歧。州市或镇议会中两党甚至同党内不同利益集团都互不让步,而不同党派的州市长亦常常各执己见,坚拒在议会通过的预算案上签字。
人们常把美国称为大溶炉,世界各地移民来到美国后,生活在一起,渐渐溶合成各种理念都相近的群体。然而,近些年已经有社会学家发现,现在美国社会的融合功能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灵光。与其说是个溶炉,现在美国不如更象是盘色拉。盘中各菜各自保持自己的不容易或不愿意被溶合的特式。
不少人现在都把这次联邦减赤提国债上限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归结于持极右观点茶党作梗。但现在问题是美国社会中各个群体,都各有各的固执己见、坚不让步的“茶党”。
现在的美国选民,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美国人了,而常常是为各种观念和利益走到一起来的群体。过去意义上的选民,现在已分为“退伍军人团体”、“妇女权益者”、“同性恋团体”、“移民权益组织”、“少数族裔”、“老年人”、“支持或反对坠胎组织”,等等,等等。
各种理念相异、利益冲突的群体各执己见,积极影响并试图主控各自在政府和议会中的代表,以致这些代表在谈判中举步维艰,失去了正常谈判所必须具有的灵活性,预算争执就成了生死搏斗的零和博弈。
原本相对团结、常能一致对外的共和党,现在内部纷争罕见高涨。一些原来常能融汇两党观念、化解两党纷争的大老如麦凯因等,现在也被选民中的极端分子逼得走投无路,放弃其擅长的谈判让步手段,步入极端。
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象现在这样党派政治极化的现象,而目前这股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并在九十年代加剧的第四次极化趋势,其表现形式更趋多元化。极化现象已走出精英层面,扩展到普通选民中,正在极大影响美国各级议会、政府机构和两党意识形态、选民投票和社会文化领域的走向。
同时,美国的初选制度和定期由多数党主导的选区重划,愈来愈有效地阻止了两党温和派或中间势力议员的当选,从而直接导致美各级议会两党各种谈判日见艰难。今次提升国债上限两党长期走不出僵局,恰为此现象之真实写照。
美国国债不会违约,但美国党派政治极化现象的弊病,在今次僵局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们对美国的政治生态,增添了一层深深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