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不能言最可人” 。对于第一次到澳门的游客,当他们看到洁净光亮的碎石路面,看到异彩纷呈的图案时,会担心破坏了脚下的舞动风情,而不忍涉足。当他们站在民政总署大楼那墨绿色门窗和坚如盘石的花岗石线脚前时,感受到了平和与庄重;当他们浏览完仁慈堂的高大花岗石立柱和卷廊时,理喻了欧式建筑在异国他乡的艳丽。每当如此,丝丝轻松和缕缕情趣油然而生,便又不愿离去。
葡式碎石路,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澳门从葡萄牙移植过来,用寸半见方的大理石、花岗岩石块铺砌成的路面。
从史料看,碎石路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后来才传到古罗马古希腊等地。罗马人曾用碎石铺路把帝国宫殿和街道连接起来。而论铺砌技艺,当数葡萄牙好。比如在曾经是葡国都城的科英布拉市,用碎石铺砌的伊利莎白图像有好几百年历史了,至今依然栩栩如生。铺砌碎石路,无论从技术要求或者铺砌成本上讲都比较高,因此在葡萄牙,一般只对人们经常集中的,位置比较显赫的广场,和供人们步行的重要道路进行铺砌,与车辆通行绝缘。
铺砌碎石路,既要有技术,又要有艺术素养。为此,当年的澳门才不惜花重金聘请葡萄牙技师来作现场指导。最初也只是把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的地面铺砌成黑白相间的波浪形,使之成为行人专用区。由于这种葡式风格的路面引起人们普遍喜爱,铺砌范围后来才逐年扩大。比如,现在所看到的妈阁庙前地、岗顶前地、嘉模圣母堂、关闸、塔石广场,以及好多公园、好多人行便道都是后铺的。碎石路不是葡萄牙首创,按道理讲,就不应该以葡式来命名。然而澳门的铺砌技术、和工艺都是从葡萄牙引进的,那么,澳门人把碎石路称之为“葡式碎石路”也就顺理成章了。
谁都知道,现在铺路技术之先进,进度之快都非常惊人。机械化操作,大兵团作战,几天一条路,几天一个广场是立马儿的事。然而对于浓缩型的澳门来说,在有限的地盘上做事,就得把最小做成最好,就得讲究特色,就得追求隽永。因而当别人在那里搅拌机呼隆隆一倒就是半条街时,他们却手拿寸半见方的石块,认认真真地比划着,铺砌着。分清每块石头的颜色深浅是否一致,力求石块与石块之间相互贴切。正是慢工出好匠,精细出好活。现在你看,那些早已铺砌成功的前地和广场,黑白相间、红白相间、蓝白相间的碎石,它们是有序地起起伏伏,远远望去,好似一波浪去一波随。至于人行道,更像一条条精心镶嵌的图案地毯,诸如帆船、船舵、指针,诸如海马、海参、鲸鱼,诸如贝壳、章鱼、大虾等等。
葡式碎石路让初到澳门的游客大开眼界,葡式碎石路让久居澳门的老百姓不离不弃。夕阳西下时,海风轻轻拂面,海边碎石路便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有的坐在椅子上聊天,有的观山望水,有的闲庭信步,有的跑步。对于耐不住寂寞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是把这里当成嬉戏之地。你看那对年轻的情侣,女孩脱下凉鞋,一手牵着男生,一手把凉鞋高高举过头顶,双脚则不停地在男生身边扭起秧歌步。女孩赤脚而行,看来她把海边碎石路当成海边沙滩了。其实,碎石路似乎比沙滩更胜一筹。碎石的表面都是些许凹凸不平,当你穿着软底鞋踏步于其上时,会感觉脚尖、脚掌、脚心、脚跟在与碎石进行最亲密的接触,并且有重有轻有深有浅,恍然犹如足底被按摩。归家时再洗个温水澡,更觉得浑身通泰、精神倍爽,碎石路确有妙处。
葡式碎石路,脚下的宝贝;葡式碎石路,让脚下风情万种。它构成了澳门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摘编自《澳门日报》 文/柯秉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