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象棋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一说是殷末武王伐纣,从军事行动中获得了启发,由此发明象棋。证据是先秦时期的战争,还没有骑兵,车战是最主要的战法,所以象棋里的“车”比“马”更重要。还有就是当时的交通不便,兵卒过界,往往有进无退,这些时代特征都很形象地被纳入到了象棋游戏当中。
另一说是象棋为唐代名相牛僧孺所制,因为在其撰写的传奇小说集《玄怪录》里,就已有了“天马斜飞”、“辎车直入”、“步卒横行”等与现代象棋相似的游戏规则。此外,还有一种较为学术的观点,认为象棋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宋代经人改制,确定了规则玩法,最后沿袭至今。毕竟,牛僧孺的《玄怪录》里的象棋遗制,与今时规则虽然大致相同,但也有“上将横行击四方”,与今时迥异,明显是经过了后人的修改。明代学者胡应麟也说:“象不可用于中国。”认为唐代并没有大象,这种动物是后来才有的,所以棋局中象不渡河,与士皆卫主将的规则,肯定是后人的发明。
至于哪一种说法更为可信,事实上并无关宏旨,象棋是中国民间流传最为广远的游戏之一,则是确定无疑的。其特点是易于掌握,同时又方便携带,只需对规则稍有了解,身旁有方寸之地,就可以摆开战场,开阖操纵,与人厮杀博弈。另一方面,象棋又是易学难精,纵是聪明才智过人之辈,以毕生精力研究,也未必就能成为国手,棋力也未必就能胜过村夫牧童之流。其进退取舍,攻守救应,虚实交施,变幻莫测。战术战法也是多种多样,或强战为夺,或自保胜人,或丢车保帅,或因败为功。这些与人生、仕途、商道都颇有暗合之处的机谋策略,也是象棋能够吸引人的魅力所在,故历代的士夫名流,商人行贾,乃至大字不识的贩夫走卒,精于此戏者众。
清初学者吕留良记有一段稗官野史,说是宋太祖赵匡胤微时,到华山游玩,与隐居于此的道士陈抟下象棋,并输给了陈抟。后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称帝,为了兑现当年立下的赌约,遂罢免华山及附近一带的赋税。当然,此类齐东野语并不可信,也就是后人攀缘附会而成的故事,徒有消闲娱乐功能而已,但象棋在宋代广泛流行,却是可信的。元代戴善甫的杂剧《翫江亭》:“下象棋,拆牌道字,顶真续麻,无所不通,无般不晓。”就是以宋代的市井生活为背景,下象棋在此时是很常见的市井游戏。
象棋在明清两代,也是非常普及的民间娱乐活动。《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在发迹之前,就是一个专门与人赌博的浮浪子弟,“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儒林外史》里的匡超人,当他还是一个亲睦乡里的淳朴青年时,就常与乡人下棋,“在打稻场上将一个稻箩翻过来做了桌子,放着象棋盘对着”。从这些小说情节当中透出的信息,亦可见象棋在各个时期,都深受社会人士的喜爱,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如今,若是游走于城市委巷,见有五七人围聚一圈,或默然观视,或指指点点,甚至情绪激昂,相争至面红耳赤者,则必为下象棋者无疑。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陶琦)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