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8日刊出评论说,欧元区危机似乎愈演愈烈,虽然欧盟为拯救欧元区做了不少努力,似乎离隧道的出口还有很长的路。欧元区国家不断表现出对于新兴国家援助的巨大期待。
文章摘编如下:
欧元区危机似乎愈演愈烈,从最初的欧洲小经济体“希腊”蔓延到意大利等大经济体,而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先后到台说明金融危机已经引发了政治危机。虽然欧盟为拯救欧元区做了不少努力,似乎离隧道的出口还有很长的路。
与此同时有意思的现象是,欧元区国家不断表现出对于新兴国家援助的巨大期待。曾几何时欧元国家是富国的代名词,而这些国家的国债更被认为是“无风险”投资,但现在他们却在向发展中国家求助。在感叹世界正在经历历史性重大变化的同时,中国更应当冷静思考。
欧洲对于中国的期待从今年年初开始一直在不断升温。温家宝总理在大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夏季峰会上指出欧元区的问题首先要靠欧盟国家来处理好。胡锦涛主席则在20国集团峰会上表示相信欧盟国家有信心很能力度过难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增长》讲话也指出,发达国家应该实施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妥善处理主权债务和财政风险。
虽然必须谨慎对待注资救援欧元区危机,但是并不等于在欧洲危机上可以隔岸观火。
首先,中国在欧洲有重大的利益。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经济的长期下滑经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和就业。另外,中国的外汇投资中欧元资产的比重仅次于美元,欧元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资本资产的价值。
第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今非昔比,世界对于中国的期待也与日俱增。在重大政经问题上,中国的态度如何将会影响到国际形象和战略优势,对于欧洲的危机的漠视将会损害中国的软实力,也不利于中欧关系长远的健康。
那么,如何才能够让风险最小,又能够帮助欧盟度过难关,争取长期的战略利益呢?笔者认为,加大对欧盟国家的非金融行业的投资和扩大与欧盟的贸易应当成为首选,并将“走出去战略”的新一轮重点放在欧洲地区,这些应当成为核心。
首先应考虑到,扩大与欧洲贸易和投资将为欧洲国家带去信心。目前欧洲的危机的根源是信心的危机,世界对于希腊等周边国家已经失去信心,而这些国家在过去十年的虚假繁荣已经不能够继续依赖借债维系。能够有所作为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是扩大贸易额帮助这些国家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就业,第二扩大与德国等欧元区内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让德国等国家有更多余力和信心帮助周边国家改善财政状况和健全经济结构。
再而应考虑的是,中国本身需要通过加强同欧洲经济关系来促使自身经济升级。中国产业要升级,要在产业链上的定位有升级就要求中国获得更多的品牌、营销、技术。出口企业也要让他们更多地同终端顾客有紧密关系,这些都需要中国企业向欧洲走出去。
同样不应忽略的第三点是,向欧洲走出的战略有利于促动美国对中国更加开放。美国对于中国企业的投资似乎并不欢迎,而欧洲在这方面相对比较友好。中国资金流入欧洲,为当地经济复兴和扩大就业做出贡献的示范效应有助于促动美国在高技术和对美投资方面放宽限制。(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