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河南“天价”过路费案始末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12月16日电 香港《大公报》16日刊文说,备受关注的河南平顶山“天价过路费”案终于尘埃落定,这一案件之所以引发社会围观,关键在于案情发展的一波三折。“天价过路费”案曝光以来,中国流通业费用过高的现状就一直饱受诟病。对于如何取缔“天价过路费”,却有必要继续锲而不舍地追问下去。
文章摘编如下:
备受关注的“天价过路费”案终于尘埃落定,几名被告均表示不会上诉,事件似乎得到较为圆满的结局。
这一案件之所以引发社会围观,关键在于案情发展的一波三折。先是以河南农民“8个月偷逃368万过路费获判无期徒刑”的“天价”判决引起舆论哗然,随后又爆出“顶包事件”和“假军牌内幕”,因而由简单的偷逃过路费案件延伸出“高速公路乱收费”“司法公平”等问题,升级成为广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从目前来看,相关部门敢于直面公众质疑,主动承认司法错误,及时免去主审法官职务并启动再审程序,其应对舆情的做法,让公众看到维护法律尊严的务实态度,颇有值得肯定之处。
当然,司法公信不能总是依靠这种快速纠错机制来重建,因为它所暴露出来的基层法院执法水平低、思维简单、行为粗暴,已经造成巨大的成本付出。在此前的诸多冤假错案中,这些司法基础环节存在的致命缺陷和基本职业伦理的缺失,时常可见。不少以普通人眼光来看就能发现不合常理的疑问,往往堂而皇之地成为法院的判决。究竟该如何杜绝这种司法机关的“低级过失”,让每个案件都能体现司法公正,经得起专业的推敲,这些问题,即便在“天价过路费”案纠错修正之后,仍然值得引发司法从业者和主管者的深思。
另一个值得继续追问的,则事关左右案件判决的主要依据─在再审中,检察机关将368万“天价过路费”的指控缩水三百余万,对此河南方面解释称体现了检察机关实事求是改正错误、正确回应网民关切的态度。这一解释,难免让人疑虑此乃法律削足适履“迎合”民意所做出的改变。也颇令人担忧,时氏兄弟获得的看似“圆满”的判决,是否会让一切因应此案所掀起的对高昂过路费的集体拷问,瞬间偃旗息鼓归结于零。
事实上,“天价过路费”案曝光以来,中国流通业费用过高的现状就一直饱受诟病:全世界82%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流通成本占50%-70%,而媒体调查2010年A股市场19家上市高速公路的财务数据发现,八成上市高速公路的毛利率水平超过了50%,其暴利程度超过了普遍认为是暴利行业的房地产业。
应该看到,异化为一些利益集团垄断和牟利工具的“过路费”,抬高了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这也正是时建锋等司机违规超载、偷逃路费并因此锒铛入狱的祸根。而且,深受其害的绝不仅仅是时氏兄弟,过高的“过路费”最终摊入商品流通成本之中,抬高了物价,使民众生活成本增大,可以说,全社会都在为畸高的“过路费”埋单。
正因为如此,对于“天价过路费”案件的审理或许已经告一段落,但对于如何取缔“天价过路费”,却有必要继续锲而不舍地追问下去。(郑曼玲)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