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关注杨洁篪记者会 频提"伙伴"反映外交取向
3月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新网记者 廖攀 摄
中新网3月7日电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会。外长杨洁篪就中国外交问题答记者问。诸多海外华文媒体刊发专讯、专版对此予以关注,并从多种角度进行解读。有文章注意到杨洁篪用29个“关系”来阐述中国外交,40次提到“伙伴”,这直观反映了中国和平外交的战略取向。
香港《大公报》发表4篇文章,标题分别为《杨洁篪的“喇叭论”》、《杨洁篪冀各方尊重中国权益》、《中日应加强互信增进国民感情》、《国际关系绵里藏针》。
其中一篇文章称,外长杨洁篪的“喇叭论”令台下记者眼前一亮,会后迅速被广泛引用和解读。沉稳严谨的个性之上,杨洁篪试图用形象的语言阐释严肃刻板的外交辞令。中国能否吹响“喇叭”取决于能否有足够的底气、中气。
该报的“北京观察”文章《国际关系绵里藏针》称,杨洁篪在6日的记者会上,共享了29个“关系”来阐述中国外交。其中,中美、中日关系提到8次,中俄关系则是4次,其余还有中印关系、中欧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等。各种关系内容不同,这些数据与表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外交注意力的分布方向,以及发展现状。
文章还注意到杨洁篪在记者会的答问上共享了40次“伙伴”,这既是一份有分量的外交成绩单,也最直观反映了中国和平外交的战略取向。
香港《文汇报》A9用全版报道,版面大标题《中美和两利斗两伤》,副标题《吁美尊重中国核心利益 慎重处理台湾及涉藏问题》,全版采用集纳式报道方法,共发表 10篇文章。
其中一篇谈周边关系,标题为《周边关系:数字比喇叭重要》,文章引述杨洁篪的话称,“这个世界是一个很不平衡的世界,有人拿着大喇叭,有人只有小喇叭,有人没有喇叭,但是我始终认为数字比喇叭重要。”
《澳门日报》第B04要闻版用一半版面报道杨洁篪答记者问,大标题为《中国吁美共建稳定亚太》。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6日采取即时新闻形式,连续转发编辑中新社11篇文章,涉及中国外交的各方面,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非关系、南海问题、中国与金砖国家关系、朝鲜半岛局势、中国对叙利亚问题的立场等。
台湾《中国时报》发自北京的报道注意到杨洁篪谈中美关系时指出两国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希望美国尊重中国的利益和关切。文章还关注中国对伊朗、叙利亚问题的立场,指出,杨洁篪希望中美合作处理叙利亚和伊朗问题。透过对话而不是对抗、合作而不是制裁来解决问题,反对单边制裁。
台湾“中央社”、《联合报》关注杨洁篪谈到台湾是核心利益,美国应谨慎处理。台湾“中央社”的文章标题为《杨洁篪:台湾事涉大陆核心利益》。台湾《联合报》报道称,杨洁篪作为“学者型”部长,记者会也很有“书生气质”,对着台下上百名中外记者,把大陆近年来的外交政策理念和原则,耐心地全部重新表述一遍。杨洁篪是在回答中美关系问题时,提到台湾,这是6日记者会中唯一提及台湾的情况。
台湾“中央社”“两岸透视”栏目共发表4篇文章。其中一篇《陆:世局变化将加速 机遇仍大》称,在谈到对今后10年世界局势的判断时,杨洁篪认为有4大趋势值得重视。首先,各方将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自身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其次,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朗。围绕国际体系变革的竞争与合作将会更深入。此外,国际和地区的热点以及全球性问题将更突出。
文章引述杨洁篪的话称,今后10年中国大陆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会交织在一起,“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大陆“仍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杨洁篪15字概括过去十年中国外交》称,杨洁篪对中国十年外交工作概括:一是“谋大局”;二是“求合作”;三是“促改革”;四是“树形象”;五是“做贡献”。
该报另一篇文章称,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驳斥“中国近年愈变愈强硬、与周边国家争议加剧”的指责,认为是外界拿着“大喇叭”在渲染。他指出,中国和亚细安、美国之间虽有矛盾,但外交关系的发展“大趋势”其实良好,而中国也愿意就南中国海和叙利亚问题与各方协商。
文章称,从当年的封闭式社会,到目前成为各大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清楚意识到其新的国际地位。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时就说,中国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和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