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比人长寿
赵家璧(1908—1997)这个名字,我最早在浩浩荡荡十卷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书脊上见过,但不知其为何许人。最近读了他的文集《书比人长寿》,看到他作为资深编辑、出版商的经历,才对他的生平著述加深了了解。
赵家璧是上海松江人。在上海光华大学上学时期,他就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中国学生》。1932年从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他进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任编辑、主任,结识了鲁迅、郑伯奇等左翼作家。他陆续主编的《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等,都以装帧讲究闻名。1936年,他又组织鲁迅、茅盾、胡适、郑振铎等著名作家分别编选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由蔡元培作总序,煌煌十大卷,矗立了一座丰碑。
其实,赵家璧更为一般民众所知还得归功于当年上海滩的畅销杂志《良友画报》。他担任《画报》的文艺主编多年,在1937年8月13日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良友公司遭日军炮火猛烈袭击、损毁严重的情况下,还带领上海职工用职工会的名义,向法院申请接收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全部资产,招募新股东,重起炉灶,改称良友复兴图书公司。
《良友画报》图文并茂,深受当时向往西方生活方式而又被自身财力、地位所限制的上海和各地的中等阶层民众喜爱。虽然激进的五四知识分子斥之为“小市民”文化,它如今却是研究民国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珍贵史料,被李鸥梵等大家引用。赵家璧也很偏爱这份杂志,他觉得出版十多年的《良友画报》真实、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所以费尽心机,总算收集齐一套完整的《良友画报》,装订成15大卷。不料,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来查封了良友复兴图书公司,这一套15卷的《良友图画杂志》合订本,被随同日军查抄的日本同文学院学生发现,下令捆扎起来,准备次日派车运走。赵家璧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幸好有一个年轻的同事自告奋勇,夜半翻墙入室,冒险偷出,使这15册画报幸得保全。
不过,在本书中赵氏出于各种考虑,对于这段历史没有多作涉及,主要还是回忆他和多位现代文艺大家交往的经历。譬如说,作为徐志摩的学生,他对于老师的文才风流推崇备至,写到徐志摩1930年带学生去光华大学校园里的古墓前讲授英国诗歌。徐氏飞机失事、英年早逝后,他为了出版老师的全集和陆小曼打交道。可是因为胡适不信任年轻的赵家璧“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终于未果,他因此对胡适颇有微词。丁玲在被国民党秘密逮捕,软禁南京之后,她的自传体小说《母亲》由赵家璧出版,他想方设法把稿费寄给她在湖南老家带着丁玲儿子的老母蒋慕唐,并根据鲁迅的指点辨认哪些来信货真价实是蒋老太太的,哪些又是他们家不相干的“穷亲戚”来讨钱的。
赵家璧此书为研究现代文学提供了不少有趣的资料,但我感触最深的却是他的书名《书比人长寿》,来源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给作者的一封信。英国浪漫诗人济慈曾经抱怨自己的诗作如同写在水上,转瞬即逝。赵氏却别有会心,即使作为编辑长年累月地“为人作嫁”,也依然坚信文字的不朽。只有这样的敬业静心,这种对于文艺事业的执着,才能成就赵家璧的一世功业吧。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