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奇萨尔斯堡的古老盐洞
游奥地利萨尔斯堡时,别光瞩目其乐坛天才莫札特故乡和欧陆风光的缩影,另有一处奇观切记要去观瞻,那就是世界最古老的矿井--哈莱因(Hallein)盐洞。
这是一趟独特之旅,迥异于地上赏心悦目的漫游,而类似冥府暗访,粗品“地心探险”的滋味。坐袖珍火车、崎岖步行、泛舟盐湖、溜长滑梯、最后搭升降机返回等,短短两小时内各类运输手段集大成,体会人类交通工具各个阶段的不同形式,故为其它节目景观所弗能比拟的。
曾盛极一时的奥匈帝国本土,奥地利人食盐是靠地产的岩盐,他们拥有多条蕴藏丰富的矿脉自给自足,并广为出口。其中两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个在哈莱因,另个在哈修达特(Hallstat),均开放为观光景点而著称于世。
由于前一个离著名城萨尔斯堡颇近,且萨城的大名便缘自于它:Salzburg系由Salz(盐)和burg(堡)两个字节拼接成的,显示市名的含意“盐之城堡”。因此在造访盐堡时若不去浏览近郊的这矿井,就不成游。
从萨市南下,驱车仅仅20分钟便来到清秀山坳小镇哈莱因,傍靠着的坡岭上掩藏着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大约在2700多年前,先民因着山涧流淌着味咸的泉水,进而追踪溯源发现了这处深山宝藏,Hallein在土语即是“盐巴”的意思。遂起始掘洞开发,但大规模的盐矿工业则是近1000年的事。这些旱盐先是驮运到萨尔斯堡,然后转口经销到欧陆各地,从而让萨尔斯堡名扬了天下。
在古代,食盐是等同黄金之类的珍物,被人们誉为“白金”,它自然使得萨城和后来的奥地利全国富裕不已。另据史载罗马帝国时期,兵丁的军饷有时就以发给盐来替代,盐(salt)为词根派生出了拉丁文salaria:工资;又变相成英语的salary,及“A man is not worth his salt”(虚受俸禄)谚语等。
矿井的入口位于清幽的半山腰,我们下了巴士在周围转悠,但见山庄幢幢,草青树绿,百花盛开;极目远山河谷叠宕,层次分明,好一派恬静的田园美景,堪媲乡间度假胜地,根本不像矿业重镇。
诚然,采盐业早在上世纪初就停止了,由于海盐的易制、便宜,长途运输的改善而大大冲击了井盐的出产,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它萎缩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奥国目前仅存其它几家矿场尚维持产盐。但旅游业的兴起,促使这废弃的矿井转型、改建成了实地博物馆,吸引国内外的游客,逐渐地变成了驰名的观光景点,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带来的收入大大超过了产盐所创造的财富。
我们在大门口排队,门票每张18欧元,然后去更换衣裳。俺还以为是要穿胶衣之类的防护装呢,原来竟是纯白卡叽布的连帽制服,系当年盐工们下井工作的着装;不在乎色白不耐脏,而重视其于黝黑之中容易辨识、救生,故择此浅颜质料。领到劳动服我发现它们已被前人穿的脏兮兮、皱巴巴的,又宽松肥大,套上身乍一瞅未免酷肖吊孝装或者手术服。但此刻已顾不上恁多讲究了,全套行头武装起来权当是找找做矿工的感觉了。
游人是分批放行入洞的,因要乘坐座位有限的电动小火车:迷你车头牵拉着一列长条板凳似的连体座驾,人紧挨着骑跨上去,除最前面的有小铁栏扶手外,后面的须依次搂着前人的腰以保持稳定。车开起来的速度不慢,阴风嗖嗖扑面而来,大家头颈还要一致向内侧歪,以防个儿高的首脑被弧顶洞壁刮到。行驶了大约一公里,弃车步行,又约一公里多,入得腹地产区。
沿途的干道颇似以前在安省Sudbury参访过的镍矿,潮湿阴森,坎坷不平,壁灯昏暗。多亏我等人多势众、语音嘈杂,阳气挺旺,否则形单影只的,白影仨俩的晃悠,还以为是幽灵出没呢。我细观支撑着岩壁的那些密集的护板梁木,依旧坚固,馆方每年对它们进行严格的检查维修,以确保安全无塌方。置身这里,让人顿感通体清凉,10度的恒温与外界30度的酷暑形成了鲜明对照,刚才的暑气全消了。
我们很快就坐了第一程滑梯:斜坡铺上木板道,一边是上行的台阶,一边是下行的滑梯。人并非窝在槽厢里面、而是分腿跨坐在高帮儿上下滑,那木帮儿早被蹭得铮明瓦亮光滑。身体需略向后仰,重力加速度自动助滑疾行。确实是刺激,一组组的大人小孩无不惊恐或快乐地尖叫着,体味这非娱乐式的坠滑,倏地就到了27米长的尽头,遁入另条隧道。节时省力,叫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睿智。
不久第二程的更为陡长,42米,有过头番经验了就轻坐熟滑了,风驰电掣地飞降下去。中途设置的全自动照相机将每一位的姿态表情都抓拍下来,待游罢到小卖部去认购各自呆照。据介绍矿内共有滑梯七座,最老的建于600多年前,现均已封闭了,仅开放这两个供游客开心领略。
在狭长的隧道中,带队的解说员用德、英语不断进行着叙述,尚有一些各种语言的小册子供人参考。不时地见有陈设着的实物、塑像等场景,反映了当年采矿工作与生活的真实情形,的确是蛮简陋艰苦的,是一种充满危险的苦力活。在一隅角落里我们还赫见一具骷髅模型,原来是七千年前的古“山顶洞人”遗骸的复制品,早年矿工发现的原件在之后很快就氧化风蚀掉了。揭示远比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涉及这里之前就有捷足先登者了。
我们拐到了巷道某处,这儿岩壁上并挂着德、奥两国国旗,不成想是国境线。这里没有海关与边检,举步就踏入了巴伐利亚之境。原来此矿挖着挖着便延伸进了德国,于是领土争端发起地下,日耳曼人称他们也有开采权。后来两国签约,德人亦加入了矿产业。而我们这次参访所到达的最下层坑道,已经距离洞口地面有210米了,真正的山根峦基,足以见前人长期深掘的规模之大。
在一处较为宽敞的大厅状空场上,我们排排坐在木凳观看多媒体纪录影片。它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简介了矿的形成与沿革。原来太初这儿是汪洋一片,后来地壳上升形成阿尔卑斯山,丛岭内裹藏着的海水沉积下来,久之淀成了岩盐矿藏。远古先辈初开采的方式原始落后,像挖煤矿一般地用镐、锤将盐石块凿刨下来,背运到外面在大锅里熬煮、提炼,得到盐晶,整个程序很慢很艰辛,产量亦低。
到了中世纪时,接管这方领地的大主教,灵机一动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将水引入冲刷洞壁溶解盐石,浸泡上数周之后再把这些水抽出去,至地面上蒸发晒干,提取饱含的溶盐。再灌注进洞新水,周而复始的循环。如此既减少了劳动强度,又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增收至年产量3.6万吨之多。
正是由于这项革新而暴富了的大主教,在萨尔斯堡修建了山上的宏伟要塞城堡、山下的壮丽王宫、教堂,以及富丽堂皇的米拉贝尔行宫、御花园等;近半世纪前引得好莱坞来此拍片外景地,从而使得《音乐之声》一举成名,轰动全球,随之慕名来游者如云,铸就了今日观光客到萨城的必访之处。
而当年矿床化盐的大水池塘,今成了一个洞中幽湖,长宽各12米,深1.4米,水质清洌见底。我们乘坐着平底船,缓缓横渡其中,周遭五彩霓红灯映照着如镜的水面,和头上粼粼的嶙峋凿壁,耳闻犹如天籁之声的曼妙音乐,那氛围那意境,仿佛是泛舟龙穴瑶池,又宛若遨游银河太空,虚幻缥缈的妙不可言,实为一次不可多得的旅历,印象深极。
最后我们乘扶手电梯上来,复搭小火车出洞。在礼品部找坐滑梯的抢拍,要者须付6欧元,我们自是买下惠存,难得这么有趣的人生经历留影。馆方还发给每位游客一个微型盐瓶,内盛该矿的精盐样品,作为留念。结束了这次难忘的地宫游程。
(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报》 作者: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