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美亚太战略步死胡同 希拉里访华诚意最重要
中新网9月4日电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今天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2天的访问。海外媒体对此非常关注,有评论认为,国际社会普遍对美国务卿希拉里的亚洲行并不看好,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已步入死胡同。也有舆论称,美国若有诚意提升中美关系至亚洲共同领导伙伴的层级,希拉里此行就会是中美重建互信的起步。
美“重返亚太”战略步入死胡同
香港中通社发表特稿《希拉里访华角色难演》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本月4日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2天的访问。分析人士认为,钓鱼岛、南海问题会成为希拉里北京之行的重点议题,但在美国严重偏袒日本的情况下,希拉里想要充当中日间紧张关系的调和者,其任务几乎是无法完成的。
文章称,面对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预计希拉里在北京会再次表明美国保持中立立场,并要求中方冷静克制地应对。而事实上,美国正是日本争夺钓鱼岛主权的幕后支持者。
香港《大公报》文章《美“重返亚太”战略步入死胡同》称,国际社会普遍对美国务卿希拉里的亚洲行并不看好,连美国人自己都意识到政策的失败,呼吁“埋葬”奥巴马的重返亚太战略。希拉里亚洲行难言轻松。
文章称,自美国高调宣布战略重心调整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这期间,华盛顿军事、经济、政治、外交诸手段多管齐下,绞尽脑汁打造美国在亚洲的核心地位,但到头来却陷入孤家寡人的困境。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已步入死胡同,前行阻力越来越大。
该报另一篇文章称,近年来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再度浮现,这与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有关。美国的意图是不接受中国提出的领土和领海主张,试图重新洗牌,重新规范南海周边各国的秩序。所以,美国想趁中国还没有强大起来的时候,要把南海问题多边化、国际化,希望让更多周边国家参与进来,达到日后重新规范南海新秩序目的。
华府钓鱼岛安全承诺不应是空头支票
台湾《联合报》文章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此次东亚行,若想对当前的岛屿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外交,亦须向日本传达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安全承诺不是放任日本挑衅的空白支票,而非仅一再要求两岸克制,否则美国的“中立”立场将受质疑,届时美国恐无法在东亚岛屿问题中,有效扮演“离岸平衡者”的角色,最终将损及美国在东亚的安全利益。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岛屿主权纷争的背景下,今天抵达北京进行访问。外界相信,钓鱼岛问题和南中国海等海事争端将是中美讨论的焦点之一。
文章引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时殷弘说,希拉里访华相当“突然”,估计最紧迫是要处理中日围绕钓鱼岛的激烈对抗,“无论怎么闹,都不能打起来”,因为日本是美国的同盟国,中国是美国非常重要的经济和外交伙伴,一旦中日起军事冲突,将严重打击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外交和战略利益。
美国《世界日报》社论称,中美隔着太平洋,就美国言,不是守着美国西海岸,而是直视太平洋为内海,且更甚于加勒比海。美国重返东亚所为何来?部署重兵于西太平洋,由北而南,指向何方?以美国质疑中国军备现代化的逻辑反问,美国又岂能没有意图。中国何以周边多事,背后有无美国的阴影?
文章称,希拉里说太平洋够大,足以容纳中美两国,其实针对性很强,美国或许会说,美国在太平洋周边都拥有巨大的利益,如同南海,要有充分的航行自由和安全。为了和平与繁荣,美国驻北京大使骆家辉说,美国还会在亚太增兵,强化军事联系。为了合理化这些作为,美国就不能不继续制造矛盾。
希拉里访华诚意最重要 须助中美重建互信
台湾《旺报》3日刊出社论指出,希拉里的北京行显然为敦促中日双方审慎因应钓鱼岛危机,避免擦枪走火。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不仅未能解决东亚的现实难题,华府对特定国家暗示性的承诺,反而带给东亚安全更大的不确定性。美国若有诚意提升中美关系至亚洲共同领导伙伴的层级,希拉里此行就会是中美重建互信的起步。
美国《侨报》发表文章称,奥巴马执政不久,就提出回归亚太的战略方向,美国近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一系列动作,也向世界传递其“重返亚太”的意志。既然是“重返亚太”,美国又无法回避与中国的接触与合作,甚至在怀疑中国崛起目标与防范中国实力的同时,美国也仍考虑优先对华接触与合作。全球背景下,美中两国在处理两国关系时,彼此之间“增信释疑”的努力与诚意才更加重要。
奥巴马政府大选前处理亚太争端的一大机会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称,希拉里出访亚洲部分地区,可能是奥巴马政府在今年11月大选之前,处理该地区不断升级的领土争端的最后机会之一。文章引述堪培拉澳大利亚国防学院亚洲安全专家卡莱尔•塞耶的话指出,希拉里通过出席多边会议,贡献、听取和采纳各种软性倡议(如亚洲各地的援助项目),是在向人们证明,美国在用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参与亚洲事务。
法新社称,这是希拉里5月以来第三次访问亚太地区。美国最近公开介入南海争端,但是在7月希拉里访问柬埔寨时,在处理与中国关系问题上,东盟外长首次未能达成联合公报。
美国《纽约时报》文章称,自从希拉里5月访华后,在岛屿争端中,中国官方媒体有关南海争端的论调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