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媒评莫言获奖:中国当代文化具超越国界感染力

2012年10月12日 13: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新闻人物: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来源:上海东方卫视

  中新网10月12日电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公布,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为首位获此奖的中国作家。海外华文媒体对此非常关注,发表多篇文章。舆论普遍认为,莫言获奖实至名归。有评论认为,这位在内地社会主流获得广泛接受的作家,得到诺奖评判垂青,显示中国当代文化具有超越国界的感染力。

  作品元气充沛 莫言获奖实至名归

  香港《大公报》文章称,莫言的写作一直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之一。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使他的小说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变革旅程中的醒目界碑。他笔下的欢乐和苦难,说出了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莫言获奖,实至名归。

  香港《文汇报》社论称,纯以文学水平来论,莫言获奖当之无愧归。莫言“民间创作”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加上运用大量的现代主义文学技巧,使他的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他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深刻挖掘,是他独有的成就,也说明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

  香港《明报》发表专讯称,莫言作品充满讽刺与幻想,内容涉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历史事件。奖项揭盅后,内地网友在新浪微博反应热烈,许多人说这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香港《星岛日报》社论称,莫言的作品融入了魔幻写实的西方手法,但是背景和内容都是能够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如果仅以获奖为最终目标来创作,这个作家本身的胸襟情怀就很狭隘,莫言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正正成为他获奖的基本条件。

  台湾“中央社”文章引述莫言多年好友的作家张大春的话称,莫言获奖,“实至名归”。莫言创造一种历史、神话、现实与传奇的新式“中国叙事体”,是一种承接中国“笔记”传统的独特语法,“我可以说,诺贝尔文学奖真的看见中国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称,中国作家莫言大热胜出,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文学界实现了“零”的突破。

  关注人性、根植大地 “世界性”元素受青睐

  香港《大公报》文章《根植于古老大地的莫言》称,读过莫言作品的人,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的作品,充满的是对人性、对情感、对灵与肉的淋漓尽致的展示,展示祖祖辈辈在苍茫大地上波澜壮阔的爱恨情仇,潮起潮落的痛苦挣扎。

  香港《星岛日报》社论称,中国作家莫言获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不少国人的情意结得到纾解,终于圆梦。有人说,这位在内地社会主流获得广泛接受的作家,得到诺奖评判垂青,显示中国当代文化超越国界的感染力。

  台湾《旺报》文章称,对于莫言拿下华人第2个诺贝尔文学奖,大陆知名文艺批评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指出,莫言的作品有明显的“世界性”元素,成为他获得瑞典皇家学院青睐的主因。

  台湾《联合报》文章称,文学本应该超越意识形态,回归艺术手法与精神层面。莫言的小说,更多关注土地人民的悲哀与凄凉,中国近百年来小人物的辛酸却又热血沸腾的一面,如同滚滚巨河般流淌。莫言的获奖,意味着华人小说足以超越民族、文化的隔阂,对于华文书写的未来充满更多可能性。

  当代文学获认可 世界已无法忽略中国声音

  香港《大公报》社论称,莫言的获奖,与当前形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无关系,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认受性在国际上迈出了一大步。

  香港《文汇报》文章称,诺贝尔文学奖首次花落中国籍本土作家,有专家指出,这不仅标志一直被低估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世界一流文学奖项的视野,还显示诺奖逐渐从一个西方价值观下的文学奖向纯粹的文学奖回归。而这背后,则离不开中国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的支撑,说明拥有百余年历史的诺贝尔奖已经越来越无法忽略中国的声音及成就。

  台湾《旺报》文章称,莫言终于一解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百年情结。在既期待又怕受伤害,诺奖对大陆而言,可谓“特憋屈”。然而,当莫言获得诺奖殊荣后,中国人对诺奖的“百年纠结”也理应放下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称,中国作家莫言大热胜出,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文学界实现了“零”的突破。

  该报另一篇文章称,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大陆文艺界人士振奋,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学,中国文明和成就的肯定。莫言成功夺奖,部分舆论认为,莫言得奖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的崛起有密切关系,反映了国际大趋势。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