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报:日本"再武装"逆大势 菲外长支持言论勿误判

2012年12月12日 11: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菲律宾支持日本突破和平宪法 实现再军事化  来源:深圳卫视

  中新网12月12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12日发表文章称,近日,据媒体报道,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发表了强烈支持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再武装化,以制衡所谓的中国军力增长的言论。日本“再武装”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饮鸩止渴之举,太平洋上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终将难以复活,这是时代的潮流所决定的。菲律宾外长应该看清这一点,对国际大形势不能误判——这是对职业外交家的基本素质要求。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据媒体报道,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发表了强烈支持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再武装化,以制衡所谓的中国军力增长的言论。他说“我们对此将会十分欢迎……我们正在区域内寻找平衡因素,而日本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平衡因素。”

  这位据说是拥有经济学学位的菲律宾外长显然应该恶补一下历史知识,并且学习些许国际法,否则作为一国之外长,说出如此荒谬无理的话不仅个人贻笑于世人,而且很丢菲律宾这个曾遭受日本野蛮侵略的国家的面子。

  须知,日本之所以放弃集体自卫权是其军国主义历史及其侵略罪行所造成的,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胜利成果之一,是《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等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所规定的。近年来,日本国内一些政客出于政治私利,操弄所谓的“突破和平宪法,实现再武装化”议题,本身是十分危险的玩火行为,引起人们的警惕。

  日本的问题是战后并没有像德国一样真正地、无条件地、无保留地反思侵略罪行,相反一再表现出“怀念大日本帝国的荣光”的病态思维和否认侵略历史“翻二战之案”的不良企图。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拒为“慰安妇”道歉等等行径均说明了这一点。当前,日本经济长期疲软,政坛更替频繁,外交上与邻不睦。这种政治、经济、社会多重危机的压力,却被某些政客视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并从中操纵畸形民意的机会。

  从外部环境看,美国对日本的袒护和纵容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日本国内的畸形民意。这是美国所谓的“全球战略”和“重返亚太战略”的需要,也常被外界解读为遏制中国崛起的需要。

  志在夺回首相宝座的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手里的牌并不多,目前打得比较起劲的正是“再武装”这张牌。他在自民党竞选纲领中提到,要突破和平宪法,将日本自卫队改造成国防军,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日本16日将举行众议院选举,自民党获胜、安倍重登首相宝座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安倍掌权后无视国际社会的关切而“履行诺言”,将是对战后世界体制的巨大挑战,对亚太地区和平的巨大威胁,国际社会不可能不担忧。届时,日本将有更大自由度在区域内展开军事行动,目前亚太地区脆弱的军事平衡真有被打破的危险。

  远在菲律宾的德尔罗萨里奥先生作为一国之外长不可能不了解这样的现实,却不顾现实更不顾历史地大放厥词意在何为?意在“制衡中国”?这就暴露了他另一方面的无知。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0日所说:现在已不是冷战时代,不存在一国制衡另一国的问题。

  此外,德尔罗萨里奥外长的无知还源于菲律宾外交政策的误导:11日至12日,菲律宾与美国在马尼拉举行第三次双边战略对话;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11日签署了菲武装部队现代化法案,以法律形式确定将实现菲武装部队现代化计划延续15年。根据该法,菲政府将在头5年内投入18.3亿美元用于落实军事现代化项目。该法免除军方武器购置的关税和增值税,同时规定,购置大型武器、通讯装备以及高火力枪械无需公开招标;今年7月,菲律宾与日本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军事合作协议,日本正在向菲提供12艘巡逻船以及经济援助……这些“热闹事儿”无不表明菲律宾政府的判断:美国是靠山,日本是“哥们儿”,挑战邻国比如中国南海利益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美国是否靠得住?一旦误判,万劫不复的首先是挑战邻国核心利益的“马前卒”;而日本“再武装”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饮鸩止渴之举,虽然通过大幅提高军备实现可对经济的刺激,但效果也只是暂时的,政客从中获取的选票利益也是有限的。太平洋上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终将难以复活,这是时代的潮流所决定的。菲律宾外长应该看清这一点,在暂时的相互利用中,言论要有底线,对国际大形势更不能误判——这是对职业外交家的基本素质要求。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