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报:莫言穿燕尾服崇洋媚外?争议折射文化焦虑

2012年12月18日 15: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0点16分许,中国作家莫言正式领取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随后参加了盛大的诺贝尔晚宴。图为莫言在诺贝尔晚宴上致辞。  

  中新网12月18日电 美国《侨报》日前刊文说,在颁奖典礼上,莫言穿的是燕尾服。若是据此激烈批评莫言“崇洋媚外”,有失公允。其实,中国人热烈拥抱和激烈反对西方文化的两种心理,反映的都是 “西强中弱”文化格局下的内心焦虑。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尊重文化传统,重拾文化自信,在日常生活中,穿上中式服装,汉服也好,只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文章摘编如下:

  莫言摘取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有效缓解了中国人数十年来的“诺奖焦虑症”,但却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人百余年来的“文化焦虑症”。比如,当他决定而且确实身着燕尾服出席颁奖典礼时,促发了中国网民的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的惯例,反对者则指责他崇洋媚外,双方各执一词,折射出中国人缺乏基本的文化共识。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燕尾服起源英国,流行于欧美,是欧美男士的传统礼服,而穿燕尾服领诺奖的所谓“惯例”,则是“欧洲-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亟需反思和纠正。虽然诺贝尔临终遗言特意嘱托,决定各项获奖者只看其贡献大小,不论其国籍。

  但事实上,最能代表各民族文化生机与活力的文学奖获得者,迄今仍局限于欧美国家狭小圈子内,成为“欧洲-西方”文学的自娱自乐。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112年间共颁发105次,获奖者109人。其中,来自欧洲(含俄罗斯)和美国的作家92人,按“惯例”行事自然没有争议。

  来自欧洲移民国家和前殖民地国家的作家11人,在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与欧洲具有很大的家族相似性,按“惯例”行事不会发生文化情感上的障碍。 相反,来自印度、以色列、土耳其、日本、中国等5个亚洲国家的作家仅有6名,只占获奖总人数的5%。而且,前3个国家还都与西方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其获奖作家如泰戈尔的不少作品,都是用英文写成的。真正保持较大文化独立性的国家,只有日本和中国,3位获奖者即川瑞康成、大江健三郎、莫言,也一直都在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写作。

  有一种批评意见认为,穿燕尾服出席颁奖典礼,则往往被视为是一种文化上的无意识或不自信。莫言也并非不明白“服者,心之文也”的道理,所以此次瑞典之行特意准备了包括西装、燕尾服、中山装等在内的5套服装,且所有服装都印有汉字篆刻“莫言”标志,并在多个场合着中山装参加活动,试图以此平衡大陆争论双方的不同诉求。当然,有人对此还是很不满意,因为在最隆重、最出彩的颁奖典礼上,莫言穿的是被称为体现“欧洲古典高贵价值”的燕尾服。 然而,若是据此激烈批评莫言“崇洋媚外”,显然有失公允。数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在东亚地区更是被视为“礼乐之邦”和“衣冠上国”。但是,近百年来,基于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民众一度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早在1935年时,王新命等十位知名教授就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中感叹说:“在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看不见中国了。”

  坦率地说,中国人热烈拥抱和激烈反对西方文化的两种心理,看似截然相反,实则殊途同归,盖前者是以倒向西方文化获得文化认可,而后者则是以抗拒西方文化获得 文化尊严,反映的都是一种“西强中弱”文化格局下的内心焦虑,或说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缺失。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与中国文化生死相依、不离不弃,那么,莫言即使穿燕尾服出席颁奖典礼,人们也会从容对待,将其视为莫言本人对异国情调的体验。 最后,还是看看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和期许吧。

  1938年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认为,中国文化犹如“大地”般厚重、深刻、优雅,举世无能出其右者。1952年 和平奖得主、德国哲学家史怀哲在《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说,中国文化敬畏生命、融入自然,未来属于中国文化。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以类似的评价和期许,化解文化焦虑,尊重文化传统,重拾文化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传统节日时,穿上中式服装,汉服也好,唐装也罢,就是一个不错的体验!(慕朵生)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