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刀鱼肥
苏轼的《寒芦港》诗曰:“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诗是写给他的表哥文同的。鮆鱼也就是刀鱼,想来苏轼曾与文同一起品尝过这道江鲜,后来风流云散,天各一方,于春回时忆及旧事,遂写信给身处江南的文同,表达对故人、对刀鱼的惦念。
刀鱼自古便与鲥鱼、河豚同为长江三鲜,因身形细长,犹如一柄微弧的弯刀而得名。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鮆,刀鱼也,饮而不食。”每年桃花开时,刀鱼就会成群沿江泝洄而上,古人见此奇景,以为刀鱼是只饮水而不取食的怪鱼。不过古人虽觉其怪,但对刀鱼的鲜美却是早有认识的,汉代之际,刀鱼就是帝王贵胄们乐于享用的江鲜。而刀鱼的质量及价格,与时节和水域都有关系,乃以清明前的刀鱼最为多脂肥美,寒食一过,刀鱼就会肉老变柴,要被称为“老刀”了。其中又以产于江阴、靖江一段江面的刀鱼最受食客的推崇,据说鲜美腴嫩远超别地。或许,苏轼当年品尝的就是这一水域的刀鱼,深知其味,所以要写诗惦念其肥美。
数十年前,刀鱼乃为市井百姓可随便购食的水产,且与鲥鱼一样,以刺多而闻名,其体内密布的细如牛毛的骨刺,颇令人忌惮,想要一一剔除,颇为不易。《清稗类钞》里专门记有刀鱼除刺之法,“如虑刺多可先以极快之刀刮为片,用箝去其刺”。清代之人吃刀鱼,是以极为锋利的快刀把鱼肉切成薄片,再用箝将刺除尽,佐以蜜酒酿和酱油一起蒸,或以火腿汤、鸡汤、笋汤煨之。若想要省事,还有一法,“先将鱼背斜切,使碎骨尽断,再下锅煎黄,加作料,食时自不觉有骨矣”。是用刀顺着鱼背斜切,将鱼肉里的牛毛刺也一道切断,再下锅煎黄,使得碎刺也被焙酥,吃起来就不觉有刺了。
另外,做刀鱼面也是一种极为巧妙的除刺之法。过去每到刀鱼季,江南的一些面馆就有刀鱼面应市,清明一过,就立即摘牌停售。其制法是把刀鱼固定在木质锅盖的里侧,锅内盛水,投入姜葱料酒,然后合上木锅盖,以猛火将汤烧沸。富含脂肪的刀鱼肉极为腴嫩,在蒸汽热力的熏蒸下,顿与骨刺分离开来,落入到汤锅中,融化成为一锅鲜美的鱼汁。鱼骨则被留在了木锅盖上。吃面的时候,舀一勺熬好的鱼汁作为浇头,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且很快就会融化在汤里,像是一碗清汤光面,但只要吃一口,就会顿觉惊艳,那种鲜妙绝伦的滋味,会从舌尖一直滑到心尖。
昔年我客旅江南,若逢其时,必吃一碗刀鱼面,堪称一件时与情会的快意美事。而如今,刀鱼不仅形状像刀,价格也像刀——近年因产量降低,物以稀贵,最贵的刀鱼已飙升至近万元一市斤。再想吃到一碗纯正的刀鱼面,已不太容易了。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青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