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志愿者是官方救援的补充 对其该多些包容
视频:女教师汶川地震中断腿 戴假肢赴雅安当志愿者抢险 来源:辽宁卫视
中新网4月25日电 美国《侨报》24日刊载《对志愿者该多些包容》一文,文章指出,四川芦山地震期间,有大量的志愿者赶赴救援,这是中国公民善心与担当的体现。虽然志愿者做的只是一些琐碎小事,甚至有时给救援“添堵”,但却是官方救援系统的补充。如果给善心浇冷水,可能会加剧道德滑坡。
文章摘编如下:
四川芦山地震后,公益组织、志愿者、记者涌向雅安,导致专业救援力量无法进入,伤员无法运出。官方民政部公告民间救援力量不要自行前往;网民也呼吁:“跪求社会志愿者们,不要再去芦山和宝兴了!”“给救援部队让条路吧!”
民间救援的无序首先表现在不够专业,地震发生的坍塌导致很多人被埋压、压伤,让受伤人员不遭受二次伤害,就需要有医护的知识与训练。但是志愿者们绝大多数并不具备相关经验,由此造成救援中的意外,并不鲜见。二是缺乏组织性,地震后实地灾情信息匮乏,志愿者们仅凭一腔热情,却无用武之处,那些四处奔波、找不到活干,反倒给交通添堵、让灾民救助,被网民吐槽“谁‘志愿’谁”的志愿者们就是此例。
从公益组织到民间自发的志愿者们“无序”的另一面是什么?芦山地震救援中不幸被飞石砸中身亡的志愿者汪策,在汶川地震中就曾参与救援,其时她为灾区徒步送去感冒药、帮助搭建数十顶帐篷,这一次,她没有做些什么,不过是倒在赶赴灾区的路上。有记者报道的首所帐篷学校中的一些志愿者,当起教书育人临时教师;还有无数无名无姓的人为灾民送去紧缺的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
志愿者们的付出,凝结在搭一把手、抬一张床、送几箱药、发几桶面等等琐碎之举上。他们没有专门的救援统计,却用默默的行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灾民解决些许燃眉之急;他们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却用奔波忙碌为心灵重创的人们带去大爱温暖。应当说,正是这群志愿者们,为官方的救援系统提供补充,让救灾更完善。
因此,质疑“好心”的志愿者,指责他们的无序、帮倒忙、办坏事,无疑是给中国社会已经焕发出来的善心精神泼冷水。从汶川到芦山,无数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们自发前去救援,除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统,更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孕育出的公民责任与担当。只不过因缺乏专业化、组织化而造成困扰,如果因此而去质疑,给善心浇盆冷水,可能加剧道德滑坡。
让民间救援不帮倒忙,除了民间救援个体注意加强组织化、专业化,也需舆论的肯定与包容,更需官方的支持与疏导,在制度、政策上予以扶持,建立政府应急体系与之的对接。(钟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