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提供机会窗口 专家倡政府与民间建沟通平台
4月27日8时02分,四川宝兴县民众在宝兴中学为“4.20”芦山地震遇难者默哀3分钟。震后到宝兴救援的解放军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志愿者、新闻媒体以及受灾民众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悼念活动。中新社发 张镜海 摄
中新网4月28日电 美国《侨报》27日发表文章称,从全球经验看,救援系统的有效一定是三位合一的,即政府、社会、企业是互动的。信息对接,这本是一个常态中就需要处理的问题,但灾害可以打开一个“机会窗口”。学界、官方目前在讨论该怎么打通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如何建制地利用枢纽型组织打出一个共享平台?但面临着信任如何建立、信息分享机制等难题,需要时间解决。
文章摘编如下:
芦山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奔赴一线了。对于在二线、三线的人,如何思考政府与民间救援从汶川到芦山的变化,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是对灾情要有一个科学认知,虽然目前所知80%的死亡人数集中在雅安市,可凡涉灾的所有市县其实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与伤亡,这在决策时必须都考虑到。
救援中为什么会出现拥堵?这也有客观因素。由于地形复杂、空间狭小、人口密度不是很大、分散程度高,不像伊朗地震是在平原,可以开车前往,因此非专业志愿者不建议在第一时段前往。
有了对灾情的客观认知,再来看政府责任。从经济学上说,公共安全是纯粹的公共品,当然需要政府递送。但在政府递送当中,不仅仅是大家所看到的政府在当前阶段的救援有没有效率,因为全球经验告诉我们,所有灾害的应对都是对整个国家公共治理的系统考验。
决策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政府常会面临公共政策决策困境。第一,公共政策在正常状态下需要透明化、参与化、科学化,上上下下结合,这是理想的发展方向。可在灾难之际,做决策的人在和时间赛跑,救援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科学问题。
第二,灾区的需求是差异化的,那该如何递送公共服务?汶川地震涉及4000万人口,要形成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决策,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何况有时候有了政策,但很难按标准一一执行。
第三,灾情信息是海量的,不同社会组织所得到的信息不一致,从同一个村子得到的回馈也会不一样,信息汇总到后方,那后方决策应该以哪个为准?
第四,谁去执行?灾区基层官员也是灾民,他们的工作是靠一腔热血得以支撑,不能强求他们去做“超人”,加上一些基层官员受伤、牺牲,因此政府的公共信息收集上就会出现短腿。这些因素,导致政府从意识到要干什么到最终把事情干起来,中间有很多“坎”。
政府的责任不仅仅限于紧急救援那个时段,而是长期的。人类不可能与灾害说再见,而是要“与灾害共存”。因此,灾害冲击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问题。地震的震级可能一样,但烈度可能不一样。
从全球经验看,救援系统的有效一定是三位合一的,即政府、社会、企业是互动的。当前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厘定在哪一部分上政府一定有效、哪一部分上社会一定有效、哪一部分上企业就一定有效。三者边界是动态的、互动的。
这一次政府反应很快,说明在进步。信息对接,这本是一个常态中就需要处理的问题,但灾害可以打开一个“机会窗口”。意思是:灾难发生之际,三方是同在一个时点,边界不像常态之下那么清晰,所以要抓住机会赶紧互动、探索,有了问题先解决,等紧急救援阶段过了,在重建的较长阶段里就可以制度化,比如哪些可以变成法律、哪些要继续探索。所以要特别珍惜这样一个窗口。
学界、官方目前在讨论该怎么打通政-社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建制地利用枢纽型组织打出一个共享平台?但面临着信任如何建立、信息分享机制等难题,需要时间解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