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修讲的故事是台湾的集体记忆
Timing is everything.掌握好时间的拿捏,就是一切。这句话在科学研究、运动、音乐、戏剧,特别是喜剧等领域上,屡屡得到印证。
李国修在戏剧舞台上的时间拿捏,精准、恰当、微妙,同业无不为之折服,也令观众没齿难忘。
“京戏启示录”的那位老太太,对着李家的一团乱发出感叹:“这都是什么家庭?”国修饰演父亲,扭过身来半边脸面对观众做尴尬难堪的笑,片刻。那个片刻该多久,全凭时间的拿捏。这出戏我看过三种版本,应当算是国修的顶尖之作。
国修在“半里长城”中抖出襁褓中的婴儿,却是一只老式热水瓶,他拿着热水瓶在台上转,每次观众都在此处笑翻掉,笑声渐息,就在那个准确的时刻,继续演下去。
“西出阳关”的老兵,缓缓脱下长裤,要求干女儿歌星给“摸一摸”,干女儿伸出手来,时间便凝止住了。观众感受到的是老兵的悲凉、憾恨、无奈和永远无法摆脱的孤寂。
我可以无止尽的写国修在舞台上传递给大家的信息与感动。这位哥儿们集编导演于一身,他的戏如同自己的签名,个人风格强烈,一条龙式的排练、演出,剧本的诠释最到位。20多年来,国修写了27部舞台剧剧本,由屏风剧团演出,都获得观众的喜爱。我偏爱的是那几出描述他家庭、自己成长经历的剧本,不时夹杂着原味十足的山东话、客家话、闽南语,有过去的大陆、旧时台北的中华路、台湾的邻里小区…,时空跳跃,市井上的小人物小事件,说得真切,演得自然,以喜剧为基调,却又令观众凄然泪下感人肺腑。
从文学理论来说,每位作者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真挚、震撼心弦的成长故事,关键在于作者写作的真诚度,愈是不留情的挖掘自己,作品可能就愈加真实感人。国修是一位诚实面对自己的剧作者,毫无顾忌也毫不遮掩的说故事,再透过导演的巧思、反复排练,对演员严谨的要求,屏风剧团历次演出都叫好又叫座,岂是偶然?
他是位洞察力锐敏,具慈悲心的剧作者。在“征婚启事”一剧里,他饰演20多个应征者,每个角色都有截然不同的风貌,怎么扛得下来,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西出阳关”道出了台湾老兵无比的辛酸,有台下观众误以为李国修就是他们老兵的一员。其实国修颇年轻,他于1955年底生在台北。
58年的生命太匆匆,骤然离去留下许多的不舍。国修歇不下来,他习惯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多的成绩。20多年27部长剧本,近千场大型话剧演出,为台湾剧场缔造了珍贵而丰富的辉煌。
急性子、追求完美,完成了任务便离开。彗星画过天空留下耀目的光芒,这才是不需要外国人颁奖认证的“台湾之光”。以自己的语言演出自己的戏,千百万人随着国修的戏又笑又哭又忧又叹,他讲的故事已经是台湾共同的记忆。
作为国修的观众和朋友,我有太多的骄傲。
(作者为电影导演 王正方 本文摘自美国《十世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