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华媒:“网络选举”正在改变日本政治生态
中新网7月18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18日刊载《“网络选举”正在改变日本政治生态》一文,文章指出,当下,网络虚拟言论空间对日本现实政治版图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政客诸如安倍晋三等的“网络发信力”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使选举结果出现赢家通吃的倾向。
文章摘编如下:
7月16日,日本前首相菅直人以侵犯名誉为由,正式将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告上法庭。菅直人认为,两年前福岛发生核事故时,安倍在网络杂志中发布一条名为 “菅直人首相捏造海水注入指令 ”消息,该消息完全不符事实。并且,由于安倍首相至今拒绝对此不负责任的言行做出回应,这一虚假信息仍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不仅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也给其所在的民主党带来负面影响。
应该说,菅直人选择在当下提起诉讼,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首先,菅直人针对的是7月21日即将举行的参院改选,这次选举日本首次对网络竞选活动解禁。虽然菅直人此次并无选战压力,但作为资深政界人物,他深切感受到了虚拟言论空间对现实政治版图的重大影响。
其次,他针对的是执政党党首、现任首相安倍晋三,所谓擒贼先擒王,更何况菅与安倍之间冤有头债有主。虽然眼下安倍及其麾下的自民党正打着胜券稳握的算盘,谋划着一统江山后的大业,但来自在野党党首、前首相的诉讼,也是选举终盘战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挑战。
再次,他针对的是目前弥漫在日本政坛中恶性言论大行其道的风气。在这位前首相看来,这种状况损害的将不仅仅是日本政治中的选举公平。
其实,菅直人的诉讼也揭示了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重大问题,即目前日本的政治舆论生态、外交舆论生态正借由网络传播、网络选举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那些善于利用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喜欢或习惯在上面粗言暴语,甚至造谣中伤的政客,往往博得喝彩,迅速上位;而那些态度温和、意见稳健的人由于不善把握网民的情绪兴奋点,在网络政治空间中默默无闻。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维新会党首桥下彻以及民主党现任党首海江田万里可以说是这两种类型的典型。
眼下,日本政界、舆论界流行一个新词“网络发信力”。那么,在数千万个博客,每天过亿条发言的日本网络云世界中,上述三位政治人物的发信力孰强孰弱、差距何许呢?
首先,从粉丝或支持者数量看,桥下独占鳌头,他的推特拥有112万多名粉丝;安倍其次,拥有37万多名粉丝,而海江田最少,其支持者仅有541名。此外,本月上旬《朝日新闻》的一项网络调查表明,有39%的网民认为安倍具有网络发信力,选择桥下的比例为26%,而海江田仅为3%。
从触网时间和发信频度看,桥下最为积极,自2008年开博以来他最多时一天的发信量超过一百条。安倍在就任首相后利用官邸和个人的两个主页持续发信,平均每天1.8条。海江田在三人中最为后知后觉,今年6月3日他才刚刚开设博客,目前其博客的招牌是一周一成语,他本人书写的“浩然之气”也贴在上面。由于这种传统文化气质,日本媒体把海江田称作“毛笔派”。相比之下,被称为“网络派”的桥下、安倍的博客风格则强硬很多。桥下的博客经常充斥着诸如 “混蛋报纸”、“白痴记者”这样的攻击性语言。
安倍也毫不逊色,对于那些批评他的电视主播、报纸杂志记者,甚至是曾经共事过的前外交官,他一向点名道姓, 讽刺批判。如果对方向其道歉,他还会高调地在网上回应称是“网络的胜利”。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成就了安倍晋三今天的“胜利”。据报道,2012年8月10日,安倍在自己的主页上针对李明博登上竹岛(韩国称独岛)的批判留言,不到半天即获得超过两万条的赞顶。这种民意氛围,使当时尚不知未来出路、沉沦落魄的安倍顷刻间明确了自己未来重新崛起的方向。
最后,再回到此次日本参院选举网络解禁一事上。从性质看,这是日本政治传播市场中一次放松限制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目前,在各政党、各党首、各候选人中已出现明显的传播能力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使选举结果出现赢家通吃的倾向。
但正如上文所言,安倍晋三、桥下彻等“赢家”,激发挑动的是日本民意中的暴戾情绪,这种情绪以日本国力下降、外交困局为背景,不断增殖着其国内民众的受害者意识,这种受害者意识又直接转变为“打破既得利益”、“与中国对抗”、“制裁朝鲜”等强硬舆论的底色。(金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