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在行政体制方面
中新网10月23日电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香港多家报章刊载专题予以前瞻,专家均把改革的“牛鼻子”指向了行政体制改革上面。分析指出,行政体制改革是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关键,也是推动全面改革的突破口。
香港《大公报》指出,从某种程度上,中国的结构性的问题既有市场化不足的问题,也有政府缺位的问题,因此核心还是要落脚到发展和服务上面。
文章指出,展望三中全会的改革重点,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关键。这一届中国领导人上任以来,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也取得了很大成效。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仍然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过多干预,贯彻限制权力的原则,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才能真正释放改革红利。
香港《文汇报》援引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观点指出,现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原因,就是有一些政府部门在权力的使用过程中,过多考虑部门利益,伤害了群众利益和公众利益,这就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产生很多矛盾和问题影响社会和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周志忍亦认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进行自我革命。在长期的政府主导型行政改革中,政府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多重角色,由此产生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同时又是改革的客体;改革的目标是克服社会萎缩,但强化社会却依赖政府的自我克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看不见的手”,但看不见的手却要靠政府“看得见的手”去创造。改革进入深水区,核心标志之一是政府日益成为改革的对象,改革更多具有政府自我革命的成分,其艰巨性可想而知。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后,政府管理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这双重压力在一定意义上促成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加速推进。此次改革必然触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政企关系、权力配置与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体制改革所涉及的核心问题。
汪玉凯称,政府自身有几个共性的问题:首先是政府结构不合理,政府结构是从计划经济演变过来,从行政架构来看,管理经济事务部门过多、分工过细,有明显的职能交叉和重叠;其次,政府管理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包括转变职能滞后问题、政府自身改革滞后问题、行政审批过多问题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薄弱问题。
他认为,这意味着,改革的发展逻辑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以往的经济改革倒逼其他改革,发展为以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全面改革。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后,不断释放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信息,或可视为三中全会的预热。
《大公报》还指出,如果要用三个关键词来前瞻三中全会,那就是攻坚、惠民、廉洁。中国现在取得巨大的成绩,但很多深层次矛盾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容易改革的都改了,接下来的改革必须进行攻坚,要啃硬骨头。而惠民是改革的取向,改革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惠民上,让更广大群众分享改革成果。廉洁是确保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十八大以来新一届班子反腐力度空前,为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