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报:中日渔船相撞案 日本想索要什么?
中新网2月17日电 2月12日,日本提起诉讼,向2010年9月7日驾渔船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相撞的中国船长詹其雄索赔1429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4万元)。日本《新华侨报》近期文章表示,向早已回国的“不在嫌疑者”詹其雄提出索赔,所欲何为?是因为时效期将至,再不索赔84万元钱将打水漂?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想碰碰运气?文章分析,日本这么做有以下几方面意图:
第一,对内煽动日本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向民众宣示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9月7日“撞船事件”发生后,10月5日《读卖新闻》公布的民调数据显示,有90%受访者认为,日本政府应该明确强调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但是,日本内阁府2013年8月29日首次发表的关于钓鱼岛的民调显示,仅有48%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即钓鱼岛“在日本实际控制下,不存在需要解决的主权问题”。这说明,日本民众对钓鱼岛的认识是基于民族主义情绪,而非基于历史和法理认识钓鱼岛主权的归属。为此,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对此加强宣传”。事实上,近期日本政府颁布的教科书指南要求明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也具有同样意图。
第二,对外宣示日本拥有钓鱼岛“主权”,营造有利于日本的国际舆论。安倍政权虽然态度强硬,称和中国“不存在领土主权争议”,但内心并不自信。毋庸置疑,《(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领有权的基本见解》和《日本外交文书》相关记载,自相矛盾,完全站不住脚。
《日本外交文书》第18卷明确记载,1885年9月22日,冲绳县令西村舍三根据日本内务省指示,对钓鱼岛进行调查后发现其并非无主地,并据实禀报。10月21日,外务卿井上馨致信内务卿山县有朋,认为“建国标及着手开发等,可待他日见机而作。”通过索要赔款再次炒作“撞船事件”,实际上是“声索主权”。
第三,从“历史问题”的困境中脱身。去年9月29日,以“亲日”著称的前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读卖新闻》发表署名文章,批评安倍有关历史问题的某些言论“不经大脑或者是无意中走嘴”。12月26日,安倍参拜靖国神社遭到国际舆论谴责,连美国政府也罕见地表示“失望”。今年1月22日,安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现在的日中关系和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似”,也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批评。通过公布撞船当时的视频,向詹其雄“索赔”,将国际舆论引向“撞船”之是非,并依此显示日本的所谓“法律依据”,不啻为一种“聪明”的手段。
第四,继续打压民主党政权,扩大自民党在日本政坛“一党独大”的优势。
2012年8月16日,时任自民党总裁的谷垣祯一在“外交部会•领土特命委员会”的共同会议上,谴责由于民主党政权处理“撞船事件”不当,称2012年8月15日中国香港保钓人士登岛,与此直接相关。并称“日本有必要重新调整外交姿态”。可以认为,向詹其雄的索赔,也是“调整外交姿态”的一种显示。
综上所述,日本重新炒作詹其雄案,主要是在舆论上声索钓鱼岛“主权”。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根据1744年出版的中国官方文献《大清一统志》第280卷记载,其历史归属,一目了然。(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