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报:中非寻找新路径打造经贸合作升级版
中新网5月9日电 台湾《旺报》社评文章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在非洲访问,经贸是此行的核心议题。其中,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人口达1.7亿;安哥拉则是中国的第二大石油供应国、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李克强此行的重要目的,是打造“中非经贸升级版”,即在过去的模式上推陈出新,寻找新的合作路径。
文章摘编如下:
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非洲国家的表现也十分亮眼。数据显示,过去10年里,全球10个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非洲国家就占了6个,新世纪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5%。目前非洲拥有10亿人口,经济总量超2兆美元,将在未来成为更加重要的新兴市场。2013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达到2102亿美元,连续5年位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数字十分漂亮,但中国和非洲的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去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以政府合作为主,向非洲提供援助,其中又以基础设施为主。这种援助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1949年之后的毛泽东时代;另一种模式则以国企为主,进行简单的能源与原材料进口。此次李克强出访的安哥拉,就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国之一。
老实说,这不仅是中国与非洲经济合作的特点,也是其他发达经济体和非洲的主要贸易模式。随着非洲逐渐发展,这两种模式都产生一些问题。由于金融危机与复苏疲软,各国政府大多都在紧缩财政,无偿输血不具有可持续性;而简单的能源与原材料贸易,不能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还可能带来“新殖民主义”的舆论指责。
李克强此行旨在推动经贸升级,正是看到了旧的模式不可持续,需要开拓出“第三条路”。中国经济当前来到中速增长时期,发展的关键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的目的。我们认为,开辟新路径的关键,就是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思考非洲在经济战略中的意义。
站在这一角度,非洲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在于,能够延续中国正在消退的人口红利,实现制造业与产能的成功转移。事实上,中非产业合作也是李克强出访的核心议题,他在演讲中也表示,中国科技有一定基础、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强烈,而非洲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充足,双方经济发展呈现互补特色。
目前,非洲许多国家尚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而中国已在向工业化转型升级迈进,众多劳动密集型、低中端的制造业需要转移。非洲国家无论从就业还是消费的角度来看,都十分需要这些制造业。这类制造业资金需求少、技术门坎低,对转移方和引进方来说,转移都相对容易实现。事实上,中国企业近年来对非洲加大投资,已经有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转移,其中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将为未来的产业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但是,中国也需要注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洲,理论上十分可行,但也存在现实中的困难。近年来非洲基础设施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交通、能源等方面问题很多,不少非洲城市常常停电,道路、桥梁、码头亦年久失修。因此,中国继续加强援助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希望建立起产业转移的基础。其次,非洲虽然有人口红利,但劳动力素质较低,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费用。
中国在金融危机后开启刺激政策,产生了大量过剩产能。如今面临转型升级与削减产能的要求,非洲是非常理想的选择,这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多次出访非洲的重要原因。
未来,中国与非洲应提升经贸合作的层次,除了加强基础设施、能源等传统合作领域,需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在核心位置,同时不断开拓绿色发展、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机会,让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成为典范。
专题:李克强总理首次访问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