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5日电 台湾《工商时报》15日发表社论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所获致的六点共同建议,效果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蕴含相当的可能发展前景。本次论坛台湾方面参加者除国民党、新党、亲民党与无盟代表外,民进党人士也首次组团与会。论坛发展为更具包容性的论坛,共同架构两岸之间最高层级的民间意见交流平台,值得尽早落实。
文章摘录如下:
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于日前在长沙顺利闭幕。这个两岸最高层次非官方论坛,此次大陆方面虽然没有如前几次般释出政策利多,但观察论坛闭幕时所宣布的六点共同建议,确也点出了未来两岸在教育文化甚至环保能源领域,实具有相当的合作发展空间。
综观这六点共同建议,其中关于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形成产业群,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刚好可以与“行政院”全力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中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由于两岸同文同种,双方在文化交流上不具有语言沟通的障碍,则以台湾积累相对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及释放出源源不绝的文化创意,本来对大陆就有引领风潮的相对优势,双方在这样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以大陆庞大的市场,绝对可以创造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也将是一个双赢互利的结局。
另就促进两岸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而言,交流的部分两岸其实早已在多面向的推动中,但是谈到进一步合作机制的建立,不论是相互开放交换学生或承认学籍,牵涉的就较为复杂与敏感。此次论坛对此议题也只能点到为止,列为未来进一步发展深化的项目。但从长远来看,在双方交流更为频繁方便后,前述的课题终究还是要面对。
大陆在此次论坛期间提出要扩大招揽台生赴大陆就读,甚至只要凭台湾的学测成绩即可直接申请入大陆大学就读。一旦此议成真,首当其冲的将使本来已招生困难的台湾本地大学雪上加霜,大学的退场机制恐怕再也无法回避。不过此议题更具挑战的,尤在于此举将使台湾的教育政策与教育产业陷入进退失据。因此,随着两岸教育合作机制渐次成为重要议题,台湾也真的必须严肃思考,教育政策下一步究竟要怎么走?教育产业是否能如同文化创意产业般,拥有相对的竞争优势,还是只能瑟缩于进退维谷的窘境中。
此外,谈到加强新闻交流,就如同文化教育领域般,双方业者的交流乃至合作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新闻产业由于具有其特殊性,想要如其它产业般从交流而合作,再逐级上升到可以相互在对方生根发展,至少眼前来看,客观条件显然尚未成熟。倒是让双方新闻媒体都能在对方常驻设点,以及放宽采访的限制,以提升报道的质量,这方面双方业者其实早有共识,此次论坛既然也列为共同建议事项,则不妨在未来海基、海协的两岸例行会谈中予以讨论。
此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虽然强调以文化教育为主,但六点共同建议也包含了支持两岸推动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合作。此一议题的出现,看似与主要基调有出入而显得突兀,但究实而论,面对全球气候变迁日益显著以及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认真对待节能环保的课题,既是回应国际潮流趋势,也意谓将带来庞大的商机。此外,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产业的前景广为各方所看好,两岸在这个领域从交流经验至合作发展,以大陆的庞大市场为基础,两岸携手合作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自然不言可喻。
综合前面的分析,此次论坛所获致的六点共同建议事项,性质上虽然不具有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利基,但却是蕴含了相当的可能发展前景。而本次论坛,台湾方面参加者除了包括国民党、新党、亲民党与无盟的代表外,民进党籍人士也首次组团与会。为此,马英九主张应顺势将通称的“国共论坛”正名为两岸论坛。因此论坛在完成其阶段性功能后,转型为更具包容性的论坛,广纳台湾“朝野”,共同架构两岸之间最高层级的民间意见交流平台,值得尽早落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